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很多人會天真地認爲,公共政策都會以“多數人的利益”爲目的

自由主義大師阿克頓勳爵說過: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這就是權力赤裸裸的危害。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和商鞅取得變法大權後,召集儒生來評價變法的好壞。結果,不管是說好話、還是說壞話,全部被髮配充軍。

秦孝公和商鞅這麼幹的目的,就是警告秦國所有的知識分子,對於君權的決策,你既不能說它好,也不能說它壞。你沒有資格評價,只能無條件的執行。

這就是權力赤裸裸的態度。

沿着這一思路,奧地利學派的哈耶克,對權力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哈耶克認爲,即使行使權力的人動機十分高尚,即是他的理想足夠崇高,即是他的初心是爲民造福,他的權力也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

因爲世界上沒有永不犯錯的神仙,也沒有永遠正確的聖人,這是常識、這是公理。

無論是啓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還是自由主義之父洛克的《政府論》。無論是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的《聯邦制憲會議記錄》,還是美國政府制度設計者漢密爾頓的《聯邦黨人文集》。這些偉大的思想先賢都曾從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思考過人類社會這個最重大的政治命題——爲何要限制權力。

今天,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來揭示一下這個真實的政治規則。

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詹姆斯·布坎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價說:布坎南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將經濟學中的個人交換的理論應用到了政治決策,在傳統經濟學體系中創建了一種獨立的政治決策理論。

這就是公共選擇理論,布坎南創立的這個經濟學派就叫公共選擇學派。布坎南師從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弗蘭克,與弗裏德曼一樣,也是朝聖山學社的成員。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布坎南對權力運行的原則進行了最全面、最系統的梳理。

第一、掌權者也是普通人。

人都有利己之心,這是公共選擇理論的立論三要素之一。掌權者也是普通人,也有個人利益的考量,所以當他們在制定和實施政策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權力和私利,而不是公衆的福祉。

所以布坎南說道:只有把所有掌權者都視爲流氓強盜,才能防止最糟糕的統治。如果只是一味地懲罰或者更換掌權者,而不是改變權力運行的規則,那麼政治失敗就會成爲常態。

第二、政治也是一種交易。

這也是公共選擇理論的立論三要素之一。

經濟是一種人和人的交易,比如訂立契約。布坎南認爲,政治也是一種交易,政治活動的決策者、執行者,以及後果的承擔者,歸根結底都是具體的個人,政治活動無非也是達成協議、制定規則。因此,政治也是一種交易。

在分析政治問題時,很多人會天真地認爲,政治是公共事務,所以公共政策都會以“多數人的利益”爲目的。

但實際上,既然公共政策也是一種交易,所以照樣可以爲了私人利益,而出賣公共利益,甚至不惜發動戰爭。因此,爲了公共利益,必須設置限制機制,約束掌權者服務於公衆福祉。

第三、市場會失靈,政府更會失靈

凱恩斯主義者認爲,市場會失靈,會帶來貧富差距,爲此提出了政府幹預的神話。

但布坎南卻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國家幹預的失敗:在經濟上行的週期,政府的財稅收入也會相應的提高,彼時政府應該節省開支、降低負債、做好儲備,以應對將來的經濟下行週期。但實際上,無論是民主政府還是包辦政府,經濟越好的時候,他們浪費財政越沒有節制,直到把納稅人徹底榨乾,從而再次引發經濟危機。

他進一步發現,越是喜歡強力幹預的大政府,就越容易遭遇市場失靈。因此,要想防止失靈,恰恰是要約束政府的財政擴張。

自人類有國家的那一天起,不受制約的權力,給人類帶來的災禍,就遠遠超出了自然災害和個人犯罪的總和。

1986年布坎南在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講中說:如果將社會博弈比喻成一場體育比賽,那麼首先就是要設計好比賽的規則,沒有清晰的規則,比賽必然一片混亂,就會出現一種強盜邏輯。因爲裁判權掌握在人手裏,而不是規則。

布坎南認爲,最公正的規則應該是在“無知之幕”後設計出來的,也就是設計規則之初,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利益羣體。通俗理解就是,負責分蛋糕的人,要最後一個拿蛋糕。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規則才能稱得上公正。

沿着這一思路出發,迄今爲止,人類約束權力的規則主要有四個:一是憲法法治,二是民主投票,三是分權制衡,四是分區自治。這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僅有憲法不可行,因爲憲法可能淪爲擺設,因此需要分權制衡。但僅僅依靠分權制衡也不可行,因爲會形成利益集團,因此需要民主投票。但僅僅依靠民主投票也不可行,因爲會形成多數人的暴政,因此需要分區自治。

正如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所說:人不是天使,任何擁有權力的人都會有野心,要制約野心,就必須以野心來對抗野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