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未來人民幣可能有盧布化的風險。我不是經濟學家,這個判斷是基於一些非常簡單的事實。當然,必須得說,正是因爲這樣的風險存在,正是因爲一旦發生會有非常糟糕的結果,才使得各方必須死守一些底線,做出必要的調整甚至犧牲。
有人認爲我在國內做生意失敗了,就心懷怨恨詛咒人民幣不行了。我認真反省了一下,覺得這兩件事沒什麼關係——在國家變好和變壞的大浪潮中,普通人的榮辱與成敗不值一提。
所以準備寫篇文章,把我的觀點闡釋一下。文章主要分爲三個部分:
1、越來越窮是可能的;
2、一直領先的美國;
3、爲什麼事情不一定會變好?
本文的主要內容都來自劉海影六年前出版的「中國鉅債」,這本書我反覆讀了幾次,每次都有新收穫。遺憾的是,因爲說了太多真話,第二版「中國鉅債」大家已經看不到了。
1、越來越窮是可能的
世界上的國家,經濟發展是不是都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品質是不是都穩步提升?顯然不是的。
19 世紀的阿根廷曾是地球上最富裕的國家,直到二戰結束後的 1965 年,阿根廷的人均 GDP 依舊領先於一票發達國家。而如今的阿根廷已經成功從發達國家發展爲發展中國家。阿根廷的比索曾經和美元 1:1 兌換,現在差不多和日元等值。
南非的情況也類似。上世紀 80 年代南非的人均 GDP 和葡萄牙相當,曼德拉執政後,白人大量離開南非,經濟遭受重創——只花了二十幾年,南非就從一個準發達國家,倒退爲一個普通的發展中國家。前幾年,南非的人均 GDP 已經被中國超越了。
最典型的、也最有名氣的莫過於津巴布韋。一百億面值的鈔票不夠買一張公共汽車票。津巴布韋怎麼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下面是「中國鉅債」裏面的描述:
津巴布韋的鑽石、煤、鐵等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曾經是僅次於南非的富裕國家,以“非洲麪包籃”著稱於世……
爲了保住權力,迎合占人口多數的黑人民衆,穆加貝政府於 2002 年開啓土地改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專政手段」驅趕白人農場主,無償掠奪白人的私有土地。實際上白人農場主擁有的土地一半是獨立之後購買而得,地契上蓋的是穆加貝政府的公章。而被政府沒收的土地沒有有效分配給沒有土地的黑人,而是分配給了穆加貝政治圈子裏的「精英階層」和他的親信。得到土地的人只滿足於擁有,而不在乎如何管理,會種地的卻無地可種,原本運轉順利的糧食生產系統很快受到破壞,以農業立國的津巴布韋從此一蹶不振。
土改等過激經濟政策導致國內工農業崩潰,商品減少後物價上漲,而習慣於計劃經濟的穆加貝自然而然地以命令方式企圖控制局面:不是設法增加商品供應量,而是強制限價,失敗後又反過來控制工資,結果又導致購買力下降,惡性循環愈演愈烈,大批企業關門,失業率竟高達 80%之多,政府稅收資源也隨之崩潰。
這種情況下,津巴布韋政府仍舊維持龐大的政府開支,甚至還參與國外戰事,自然出現了鉅額政府赤字(2002 年政府預算赤字佔 GDP 比例高達 20%)。
此時,津巴布韋政府再犯下貨幣方面的致命與愚蠢錯誤:面對鉅額財政赤字,津巴布韋政府居然命令央行以印刷鈔票的方式來支付政府賬戶,用於各項開支。這自然快速攤薄了單位貨幣的幣值,導致物價失控,後者反過來催生了對貨幣的更大需求與擴張的政府赤字,這些鏈條迅速構成正反饋循環。
隨後的故事經濟史學家們耳熟能詳,津巴布韋出現了天文數字的通貨膨脹……這一堪稱笑話的貨幣亂局直到津巴布韋使用美元與南非貨幣才令通貨膨脹得到控制。
津巴布韋經濟崩潰導致的後果十分嚴重,數百萬人離開家園,人均壽命降低到只有 37歲,唯一不變的是穆加貝總統通過各種不合法手段依然保有的總統身份。
一些細節是不是很眼熟?
2、一直領先的美國
今年的 COVID-19 讓很多人 YY 「美國要垮了」。其實那些覺得美國要崩潰的人,根本不明白美國爲什麼一直這麼領先。我認爲 COVID-19 不會對美國有任何實質影響,美國的領先地位也不會受到任何威脅——因爲讓美國領先的東西沒有發生本質變化。
發達經濟體已在最高技術水平平面運行,要取得增長,就必須有新的創造。鑑於發展中國家在成本方面無可爭議的優勢,美國保持競爭力的唯一通道,是創造新的行業以及在舊有行業中更快地取得生產率的提升。在許多舊行業不斷敗亡的同時,新興行業也不斷被創造出來。半導體、個人電腦、生物科技、互聯網、物流管理等等,都來自於美國高科技業的奇思妙想,並被美國富有活力的資本市場撫育成長。
這些創新行業受到專利與非專利技術優勢的保護,其可移植性大大低於傳統成熟行業。這種技術上的優勢令外國競爭的成本優勢無用武之地;並且,這些行業被創造出來之後必然經歷從滲透到高成長的生命歷程,其增速遠高於傳統成熟行業。
這樣,一方面,美國在緩慢增長的成熟工業中不斷敗給日本、中國這樣的後來者;另一方面,在高速成長的新興行業中,美國卻在高歌挺進。在如此的動態調整之下,美國將自己不擅長的業務不斷拱手相讓,而不斷開拓出全新疆域。蘋果公司的成功史,典範地體現出上述歷程。
3、爲什麼事情不一定會變好?
經濟躍升的發生不等於其可持續。記錄顯示,許多發生了經濟增速躍升的國家遭遇了後續問題,導致趕超過程中斷,戰後歐洲、日本、亞洲四小龍等是爲數不多的持續趕超成功的案例。這表明,即使經濟增速躍升的機會大量存在,仍然有着相反的、阻止這些經濟體繼續其趕超進程的機制性因素的存在。
來自非洲與拉丁美洲的失敗案例告訴我們,阻礙發展中經濟體取得快速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於:
沒有實施外向型經濟政策,以至於沒有將自身嵌入全球經濟分工鏈條,從而從國外引進發展機會的速率不夠。
由於產權保護、法制、信息等方面的問題,實現發展機會的私人收益遠低於社會收益,以至於私人沒有充分的激勵去實現發展機會。
由於規模不經濟、金融抑制、儲蓄不足等問題,實現發展機會所必需進行的社會資源動員被阻止,以至於許多發展機會無法被實現。
沒有建立以中央銀行爲核心的現代金融體系以及以非人格化徵稅能力爲核心的現代財政制度,以至於無法提供宏觀穩定環境。在幣值不穩、惡性通脹、鉅額赤字的環境中,正常的經濟活動時常中斷,經濟增長無以爲繼。
從某種意義上講,上述四點並非失敗的原因,而就是失敗本身。
嗯,這些都是六年前的論述,放在今天也很有現實意義。不用懷疑,脫鉤是返貧之路。
之前還看過一本書「Why Nations Fail」,講述國家爲什麼會失敗。其實失敗的原因很簡單,但寫出來就太反動了。如果你懶得去看這些書,不妨只記住這一件事:
事情不一定會變好。
從經驗來看,變壞是大概率(什麼不做會變壞,做錯了也會變壞,只做對了一半也會變壞),變好是運氣好(積極改革割捨利益保護產權持續開放缺了哪個都不行)。
當然,不論大環境如何,在非洲和南美和國內的優秀企業依然有很大價值。
再次推薦這幾本書:中國鉅債,Why Nations Fail,資本的祕密。多看看這些,就不會對人民幣充滿信心了。
如果你有七位數以上的可投資資產卻沒有一點美金,那你需要先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想要擁有美金卻沒有一個海外銀行賬戶,那你需要先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想要一個海外銀行賬戶很久了自己卻一直沒有行動,那你需要先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從沒思考過上面這些問題,那你需要先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