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以很快的速度讀了幾本書。
「終身成長」倡導從固定思維模式轉變爲成長型思維模式,這無疑是對的。這個轉變過程,和脆弱-強韌-反脆弱很像;這個轉變的結果,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面對未知、面對失敗。讀了一半我忽然想,似乎我早就(幸運地)完成了這種轉變,於是沒有往下讀。
「無罪辯護」是一位刑辯律師的記錄,爲不同案件的被告人伸張正義,哪怕是「打折的正義」。讀完最大感受:大部分地方的司法系統都是由法盲組成的。另一大感受是斯偉江真是大才子,然而,這些年中國良心律師們的處境並不好。
後來翻開手頭的「窮查理寶典」。注意到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小投資者的機會
如果你今天只有很少的資本,年紀尚輕,那麼你的機會比我年輕時要少一些。當年我們剛走出大蕭條。當時人們認爲資本主義很糟糕。
如果我是你,我就會買些很小的股票,尋找一些罕見的錯誤定價的機會,但這類機會的確是很少。
想了想,覺得應該給傑米·麥再寫點東西。
邁克爾·劉易斯的小說「大空頭」記錄了兩個在車庫創業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們用 11 萬美金開始,幾年後變成了 3000 萬美金,然後金融危機給了他們一生一次的大機會。這段故事也被拍成同名電影。
從當事人傑米·麥後來接受的採訪看,小說刻意隱藏了一些細節(比如,康沃爾資本從 11 萬美金規模成長到 3000 萬美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但他們的成功路徑很值得學習,正如查理·芒格建議的那樣,在只有很少資本的時候,致力於尋找罕見的錯誤定價機會。然後取得了極大成功。
我覺得多數人更應該學習傑米·麥和康沃爾資本,而不是巴菲特。原因也很簡單,如果你不是王思聰式創業,那你很可能是從很少的資本開始的。
財富的不均勻,某種程度上說,是被巧妙隱藏起來的。
當年雪球的方三文老師自己做私募,說,他這些年也沒賺什麼錢,自己就投一千萬美金吧。大夥兒瞬間震驚了:老闆您賺了這麼多錢,也……太謙虛了吧。
人們身高體重的差距不會太大,但財富差距能有成百上千乃至更多倍。十年前我在百度工作時,首富身家大約一百億美金,和我們在一起辦公——工程師們打趣說百度大廈是中國貧富差距最大的地方。
後來我去了另一家公司,有一次同事們湊在一起,私下八卦我們業務的資深副總裁一年能賺多少錢。我說加上股票一年大幾百萬吧,單位是美金。大夥兒安靜了一下,然後紛紛表示拒絕接受這個事實。
其實資本比較少也是一種優勢。傑米·麥早年在 Capital One 的期權上面用兩萬美金賺來五十萬美金,但巴菲特很難用兩億美金賺到五十億美金(爲什麼?市場上找不到這種噸位的交易對手)。
如何區別「多」和「少」?大部分時候都默認錢很少,直到多到一定程度,自己就意識到了(祝好運)。
遺憾的是,傑米·麥對外披露的信息有限,找來找去也只能找到「大空頭」的描述以及「對沖基金奇才」的採訪。但這些內容已經非常有價值,值得反覆閱讀反覆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