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全球通史》:走出認識歷史的四大誤區

關於歷史,有一個幾乎無解的爭議:歷史,到底應該還原真相,還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對此,朱光潛說“所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其實是看重歷史的現時性,看重歷史與生活的聯貫。過去只有能引起現實的思索,打動現實的興趣,和現實心靈生活打成一片,過去在我的現時思想活動中才能復甦,才獲得它的歷史性”。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帶着今天的視角和問題意識去“審視”歷史。離開當下,歷史只是一堆關於各種死亡的資料。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一直扮演着意識形態,甚至準宗教的角色。不過,一提到歷史,大多數人更精通,甚至沉溺其中的,主要還是中國歷史。但是,在全球化時代,尤其是傳統中國遭遇現代文明衝擊的近代以降,“從世界看中國”無疑更爲重要,讀世界史,無疑是開拓視野,提升歷史智識的剛需。然而,關於世界史,很容易陷入四大誤區:

  • 結構簡單:很多所謂世界史的作品,只是把不同民族、國家的歷史,簡單的拼湊、羅列、彙編,然後冠以“XX通史”“XX極簡史”,很多還成了暢銷書。
  • 視角陳舊:不少人用寫中國古代史的方法,書寫世界史,讀者大多也只關注世界史上的帝王將相、軍事戰爭等宏大題材,對世界史的脈絡、演化邏輯,知之甚少。
  • 視角單一:只看到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與衝突,看不到它們之間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
  • 陷入某種“中心主義”不自知:很多所謂的世界史,其實是歐洲中心主義、本族中心主義或某地區中心主義佔主要篇幅的歷史。

其實,有一種已風靡全球近70年的史學研究和寫作範式,可幫助我們走出以上四大誤區,它就是新史學視野下的“全球史”,其開山之作是麥克尼爾的《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史》,而代表作則是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斯塔夫裏阿諾斯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教授,全球史觀的奠基人和第一代實踐者,是公認的全球史觀的播火者。閱讀《全球通史》,至少可收穫三大價值:

全新的歷史敘事單位:摒棄“國家、民族本位”的古老敘事,以“社會、文明”作爲歷史研究的基本單位。一部人類史,其實是一部不同文明相互交融與溝通的歷史,而不只衝突與博弈的歷史。

《全球通史》內頁展示
《全球通史》內頁展示

多學科融合的研究方法:真正俯瞰人類史,需要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法論來支撐。這點在《全球通史》一書中俯拾皆是。

“從世界看中國”的啓示:中華文明雖異常璀璨,但也只是全球史中的一支,時間上並不最久,影響力上也不能說最大,今天我們對中華文明有多自信,就應該對世界文明有多開放。文明相互融合的趨勢不可阻擋,任何對全球化的阻擋都是自我設限、自絕於歷史的無知與短視。

爲此,推薦閱讀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最好讀、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史”通俗作品。

它給了我強烈的現實感,它是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由於陶醉於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於人們理解未來——包括各種選擇和可能性的未來。

–湯因比

本書學界地位非常高,1970年出版至今,全球銷量高達2500萬冊,7次再版。引進中國後,中文版銷量高達300萬冊,口碑超級好,豆瓣評分高達9.2.併入選了亞馬遜中國“人生必讀的100本書”,這在同類書中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