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反思“八一九”:蘇聯解體的五個原因

1991年8月19日,蘇聯保守派試圖廢除時任總統戈爾巴喬夫,史稱“八一九”事件。此事非但沒能扳倒戈爾巴喬夫,反倒敲響了蘇聯解體的喪鐘。一個超級大國的解體,雖然當時看起來頗爲震撼,但它絕非是一起“突如其來”的意外。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崩潰往往從內部開始。

33年過去了,由“八一九”引發的蘇聯解體,不僅爲史學界持續關注,由於蘇聯對中國的特殊影響,對這一事件的反思,不僅從未中斷過,近些年更成了“顯學”。最近,兩本該題材絕版復活的好書,讓我們對這一事件的反思,更多了一些新的視角,也更逼近真相。

這兩本書分別是被譽爲“蘇聯資治通鑑”的權威著作《蘇聯興亡史綱》,以及幾度售罄、絕版後又再版的稀缺之作《從戈爾巴喬夫到普京的俄羅斯道路》,透過這兩本書,不僅反思了“八一九”的來龍去脈,更梳理出了蘇聯解體最關鍵的一些原因,歸納起來主要以下五點:

這兩本書不僅反思了“八一九”事件的來龍去脈,更幫助我們全面解析了蘇聯解體最重要一些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五點:

01 經濟體制崩潰

蘇聯的基本經濟制度是計劃經濟,由國家計劃委員會制定和執行國家的五年計劃。所有生產資料和資源都歸國家所有,生產和分配都由國家集中統一管理。

這樣的經濟體制,違背了基本的經濟法則;取消市場經濟,相當於取消了一切自由;廢除自由市場,等於摧毀文明社會本身;計劃經濟的崩潰,是一個必然結果。

透過《從戈爾巴喬夫到普京的俄羅斯道路》一書不難發現,到了蘇聯末期,經濟秩序一片混亂。勞動紀律鬆懈,生產加速下降,商品越來越短缺,通貨膨脹愈演愈烈,財政狀況迅速惡化,蘇聯國庫極度空虛,最後不得不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但卻爲時已晚。

02 基層組織癱瘓

蘇聯對基層社會的控制,直插每一個村莊,甚至每一個人遠超沙俄時代。但在蘇聯解體前夕,如此細密的組織,已經不起任何作用。

《蘇聯興亡史綱》分析認爲,由於蘇聯採用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基層組織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長期形成的形式主義、教條主義、任命制、排資歷、貪污腐敗等諸多弊端從未得到克服。

當蘇聯從經濟改革轉入政治體制改革後,人們開始對過去進行全盤否定,基層組織銳減並陷入癱瘓。蘇聯國內各種矛盾、鬥爭發展到最後釀成“八一九事件”,徹底敲響了蘇聯的喪鐘。

03 民族危機爆發

蘇聯共有大小100多個民族,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十分複雜。民族危機從蘇聯誕生那一刻起就是一大問題,爲了解決這一問題,蘇聯不斷製造了更多問題。

《蘇聯興亡史綱》認爲,高度集權體制下的聯邦制嚴重扭曲、變形,大俄羅斯民族主義氾濫,各民族、各加盟共和國之間不平等、不公正,非俄羅斯少數民族權利遭到破壞。例如斯大林將韃靼人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從原居住地強行遷移至西伯利亞、遠東和中亞地區,戈爾巴喬夫派俄羅斯人領導哈薩克人,蘇聯也無力解決高加索地區、中亞地區和摩爾多瓦的民族衝突。1990年,波羅的海三國率先脫離蘇聯獨立,掀起了蘇聯加盟國獨立的浪潮。

04 改革方向錯誤

蘇聯末期,無論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還是民族問題,都促使蘇聯不得不進行一系列改革,然而卻越改革越崩潰。

《蘇聯興亡史綱》總結,蘇聯改革失敗關鍵,在於選擇了方向性錯誤的改革路線,並在改革具體進程中犯了一系列錯誤:領導層缺乏理論準備、思想準備,對國情缺乏瞭解,把複雜的事情看得過於簡單,用行政命令方式搞改革,一系列改革方案都深深帶有舊體制的烙印,改革不是爲了國家更好,而是爲了個人集權。最終紅旗落地,蘇聯解體,權力沒有了,國家也沒有了。

05 精英階層倒戈

80年代末,蘇聯經濟學家對私有化的支持率,比歐美經濟學家還高。上層階級的“國家精英”倒戈,加入了“親資本主義”陣營,給了蘇聯原體制最後一擊。

《從戈爾巴喬夫到普京的俄羅斯道路》的最初版本書名就叫做《來自上層的革命》,書中通過對蘇聯上層精英在歷史劇變時刻心理和行爲的研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在蘇聯原體制下,精英享有的特權僅限於他們在職期間,而轉向有利於他們將特權轉化爲私有財產,更大規模、更安全的攫取利益。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可以長期持有,甚至可以傳給下一代。

歷史上,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直接改變了中國走向現代的道路選擇;蘇東陣營的解體,不但誘發了強烈的政治動盪,更是讓改革開放成爲一條不容逆轉的道路。中國最重要的兩場“革命”,分別因爲蘇聯的興與亡,最終確立了自己的方向。可以說,蘇聯是對近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國家(沒有之一)。

現實中,隨着俄烏戰爭的形勢逆轉,俄羅斯的國運、國際政治格局,甚至中國未來的方向,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