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由一場大戰塑造的現代世界,也將毀於一場“類似的戰爭”

有人說,現代世界由一場大戰塑造,也將毀於一場“類似的戰爭”。

現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說是英國秩序的擴張,有人說是美國體系的複製。其實,種種說法,都只道出了事情的一面。

現代世界其實來自於一種合力,最終藉由一場大戰加速演變。

19世紀末,各國之間的聯繫,變得空前緊密。世界市場的規模,史無前例地擴張。

一方面,經濟迅速發展,一個欣欣向榮的現代化世界呼之欲出;另一方面,各國對財富、資源、殖民地的瘋狂渴求,又激發出了無數的仇恨與殺戮。

所有的矛盾,都在一場世界級的大戰中爆發。各國像鐵鏈上的囚徒,紛紛投入戰爭。

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空前的浩劫?還是世界的新生?

一戰爆發時,有人哀嘆,歐洲的燈火正在熄滅。

四年後,戰爭結束,近一千萬的士兵死亡,15億人受到戰禍波及,四大帝國垮臺······

歐洲一片廢墟,再也未能爬上戰前的世界中心地位。

然而,也有人認爲,這是現代世界的浴火重生,丘吉爾便樂觀地說:《洛加諾公約》和《華盛頓條約》“是一對堅不可摧的和平金字塔”,“各個大國向着世界組織穩步邁進,確信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他認爲,世界秩序已經重建,公平和正義,即將遍灑大地。

老霸主即將退場,新霸主踟躕不前

1916年,世界大戰如火如荼。更重要的改變,卻悄然發生在戰場之外。這一年,美國的GDP正式超過英國,成爲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大英帝國在戰後遍體鱗傷,統治世界,更是力不從心。

老霸主即將退場,才發現接力棒無處安放。

剛剛崛起的美國止步不前,重拾之前的光榮孤立政策,帶頭退出了(始終未加入)自己一手締造的世界體系——“國聯”。

在東亞,在中東,在非洲,在歐洲,失控狀態依舊在延續。

一戰結束百年,其實從未遠去

不論對當時還是現在,一戰的影響,都極其深遠。

戰後,歐洲滿目瘡痍,西方衰落;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興起;蘇聯成爲世界大國;中國爆發五四運動,共產主義破土萌發······

一戰也遺留下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國聯”空有其名,聯合國沒有建立起來;戰後分贓不均,民族間的仇恨不斷醞釀,這些都要等到二戰後去解決。

不過,一戰確實開啓了現代世界的大門。

烏託邦、法西斯、共產主義、“國聯”,這些現代世界的標誌性事物,正是通過一戰纔出現在人們面前。至今,仍受到廣泛的討論,對社會進程有着巨大的影響。  更有人說,現代世界的局勢,像極了一戰戰前,更讓世界看上去像“一場輪迴”。

當下,人們應該怎麼去了解一戰呢?市面上一戰題材的書籍多如牛毛,切入的角度也各不相同,質量更是參差不齊,人們常常不知從何下手。

而且,它對世界格局和各國內外政治、歷史的影響,使得它很難不受到意識形態、民族情緒、個人情感的左右。

對於這場對我們現代世界影響如此廣泛、深遠的事件,任何單一的視角,都是偏頗、令人遺憾的。爲此,推薦閱讀《劍橋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全三卷)——

這是一部全面、完整、詳盡、可靠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通史著作,三卷分別從全球戰爭、國家、民間社會三個視角,多維度感受一戰對我們的影響。其所屬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劍橋史”系列,一向是經典、可靠、權威的保證。

這套劍橋一戰史採用全新的跨國方法,多國曆史學者共同編撰,採用跨國曆史視角和研究方法寫作,融匯了多層面的歷史經驗,四代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以及幾代人對大戰的思考,呈現大量一手資料和研究成果。

因此,這套書堪稱少有的真正超越地理和意識形態界限的著作,以全球視角敘述這場現代社會的浩劫。

第一次世界大戰早已結束,影響卻從未消失。這套《劍橋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當下一些問題的根源,重新審視我們處身的世界,以更清晰的眼光,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