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劍橋科學史》:一套書架上必不可少的典藏

儘管如今市面上關於“科學”的書早已汗牛充棟,但絕大多數書籍依然只在普及科學知識,從未深入科學的“靈魂深處”。

《劍橋科學史》卻與衆不同,正是一套從科學精神入手,回應賽先生何以救中國的百年追問,破解對科學種種謬誤的一套典藏版世界科學通史。

作爲劍橋名牌《劍橋史》系列中的名作,《劍橋科學史》中文版與劍橋大學出版社同步翻譯出版。而近期,終於推出了新一卷的中譯本《劍橋科學史6:現代生物科學和地球科學》。

作爲一套具有王者地位的權威科學史鉅著,“劍橋科學史”的翻譯工程龐大到無法想象。每卷翻譯之路往往歷經數年,甚至長達近十年,每卷參與譯校的專家學者多達數十位。

原書編撰出版前後歷經二十多年,從2002年開始出版第五卷,到2020年出了第八卷纔算全部出齊。中文版從2008年開始推出,先後推出了第三、四、五、七卷,加上新出的第六卷,至此,《劍橋科學史》的翻譯引進已達5卷。先知書店誠摯推薦這套獨家好書給懂得科學史價值的書友們:

爲什麼要讀科學史?

可以說,科學精神從來沒有進入中國人的文化內核,一方面,我們生活中常說“你這樣做不科學”,科學成了對於“對的”“正確的”“合理的”等詞彙的指代。另一方面,從近代科學進入中國起,在“科學救國”的迫切需求下,我們把科學等同於技術,學到的卻更多是“技”和“術”,而不是“科學精神”。

回望科學史就會發現,只有渴求真理、渴望自由的人,才能把真正理解科學與科學精神的本質——理性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科學精神的歷史就是理性和自由的精神在人類文明演變中的歷史。

因此,通過科學史重新審視我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知,正是“賽先生”(科學)進入中國近百年後,我們仍需補上的一堂現代文明必修課,也是培養科學思維觀唸的起點。

《劍橋科學史》破解我們對科學的謬誤,還原科學最真實的樣子

影響中國人認識科學的最大阻礙,首先來自於對科學的“固有”誤解和困惑:

科學是近代才產生的嗎?爲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科學是理科嗎?科學與哲學是什麼關係?科學與技術是什麼關係?科學跟信仰水火不容嗎?多學科學知識就能有科學精神嗎?科學精神只有科學家纔有嗎?科學是高智商者的遊戲嗎?科學和僞科學之間的界限是什麼?

這套《劍橋科學史》還原的,正是科學最真實的樣子,書中不僅理清了科學與技術、與信仰之間的關係,更在每一章節中,完美結合了科學理論與人文思考。有一卷專門探究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等科學的社會學領域。

因而被盛讚“融學科史、思想史、制度史、社會史於一爐,彰顯了科學歷程中每一處動人的風景”,堪稱一套全面釐清對科學種種誤解的“醒腦之作”。

對懂書的人來說,劍橋大學出版社堪稱“通史”類著作的“免檢保障”。而這套《劍橋科學史》,正是其明星產品,更是全球唯一一套科學史通史,其價值與典藏地位無可取代。

對於專業研究者,這套書是值得放在手邊,以備隨時查閱的工具書,而且幾十年內都不會過時;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這是目前理解科學發展、培養科學精神的最權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