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上有句老話,叫“說不盡的莎士比亞”,而在思想史上,休謨也是說不盡的——
- 休謨被公認爲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作爲集大成的經驗論者和不可知論者,他的學說或許最接近於理性思考。
- 休謨26歲就完成了劃時代的鉅著《人性論》,有生之年卻主要是以歷史學家的身份贏得聲譽的。他的六卷《大不列顛史》一問世就大受歡迎。
- 他的哲學貢獻雖然生前開花結果緩慢,最終卻深刻地影響了人文科學裏的多個領域,尤其是讓康德深深地懷疑人生而寫出一部《純粹理性批判》。
但在中國,休謨的重要性顯然被有意無意低估了。當然了,這跟休謨的思想和中國人從小受到的決定論教育完全牴觸,有很大關係。
他對決定論的挑戰,是對中國人所受思想教育的一種根本性顛覆:
休謨顛覆了“因果關係”的客觀必然性。
休謨認爲,無論從經驗上,還是從邏輯上,都不能推導出,世上存在什麼客觀必然的因果關係,所謂因果,只是基於人們習慣的一種主觀聯想。如果有人宣稱有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那是在教人們走向智慧的反面。
這一顛覆性的思想,深刻影響了康德、羅素、波普爾等思想大家:
康德坦言“是休謨將我從教條的噩夢中驚醒”;羅素根據休謨對歸納法的洞見提出了“火雞理論”;波普爾受其影響推翻了“歷史決定論”;愛因斯坦說,“如果沒有休謨的哲學研究,我很有可能無法抵達最終的答案……”
休謨觸及了人性的本質。
他提出:理性是激情的奴隸。
人們總是被自身的感覺、信念驅使,而非理性。理性時常來自於自身信念,而不是理性導致信念的形成。我們覺得某個想法美好或兇險,並基於此判斷正誤。理性在這之後出現,只是爲了支持原先的觀點。
休謨提出了現代文明的三原則。
它們就是:私有財產權的確立與穩定;同意的轉讓;許諾的履行。
這三原則被世人冠以——“休謨三原則”,它作爲文明的基石,相比較於法國大革命的美麗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更具有可操作性,因爲不容易產生歧義。放在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當下,尤爲值得廟堂與江湖反思!
休謨在人類思想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他也是這麼做的,可以說,他樹立了“知行合一”的典範。
哈耶克:休謨關注的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性,構成了他贊成自由的理論依據。
熊逸:休謨的思考,如果放在佛教系統裏看,幾乎算得上是般若智慧了。
施展:休謨第一次把我帶入哲學的大門。
爲此,誠摯推薦讀懂休謨和他思想最重要的四部著作:
- 《如何閱讀休謨》:理解休謨著作和他核心思想的絕佳入門書。書中,作者選取休謨著作中的10個核心主題,以原典切入,圍繞主題串聯起休謨不同時期的著作及論述要點,幫助我們不斷推進,最終獲得自己的發現。書友評價:簡短易讀,有助於進入前的準備與走出後的梳理。
- 《人性論》:這本書是休謨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對於人類思想史具有獨創性的理論貢獻。休謨思想精華盡在此書。
- 《大衛·休謨傳》:是介紹休謨及其思想最好的書,作者莫斯納“耗費半生寫就”。《時代》雜誌評價:本書作者智力超羣,爲本書的篇幅和由此帶來的幸福感都構成了智識上的貢獻。
- 《大衛·休謨思想傳》:以大量第一手文獻,講述了休謨與盧梭、伏爾泰、康德等啓蒙巨人的來往、互動與交鋒,在羣星璀璨的啓蒙時代,將休謨的特點展露無疑:思想上銳利如刀、橫掃千軍,生活上閒適安逸、朋友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