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世界“六大火藥桶”,戰爭陰影從未遠去

所有的戰爭宣傳,所有的叫囂、謊言和仇恨,都來自那些不上戰場的人。

——喬治·奧威爾

和平日久,很多人已經淡忘戰爭,甚至渴望戰爭。好戰分子不僅對戰爭中的苦難隔岸觀火,甚至渴望“建功立業”的英雄敘事。但是他們常常有意無意地忽略戰爭的後果——屍橫遍野、貿易斷絕、經濟毀滅。

事實上,戰爭的陰影從來沒有離開過人類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戰爭,人類的文明總是伴隨着戰爭。人性中一直有暴虐爭利的因子,再加上歷史、文化、觀念、宗教、生存空間、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使得戰爭永遠無法消失。

戰爭破壞道德和秩序,踐踏人的尊嚴。在戰爭中,人性的惡很容易被釋放。戰爭的殘酷還在於,要想結束戰爭,往往也只能依靠戰爭。因此戰端一開,猜忌和仇恨就會導致戰爭很難停止。

羅伯特·李說:“還好戰爭是如此的殘酷,要不然我們真的會愛上它。”唯有充分認識戰爭的殘酷,方知和平的可貴。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後,現代文明中的人類努力構建和平秩序,世界大多數人也都向往和平。

然而,人的智慧有限,再好的和平計劃,也難以克人類的貪婪和仇恨。衝突的種子在世界的某些地區永生不死,當歷史的疤痕被少數野心家利用,當塵封的仇恨被現實利益所點燃,衝突又會再生,戰爭又會再起。

這些會醞釀無盡衝突的的地區,歷來被稱爲“火藥桶”,星星之火,就能把它點燃,讓它爆炸。當今世界有六大“火藥桶”:以色列地區、巴爾幹半島、伊朗、阿富汗、阿拉伯世界,以及烏克蘭。

有人認爲,如果發生世界大戰,極有可能是從這六個地方發生,或者是這六個地方同時發生。

因此,通過觀察、瞭解“世界六大火藥桶”的歷史和現實,我們可以看到衝突的本質、戰爭的殘酷,反思人類文明的輝煌和侷限,並以此警醒世人——要以葬禮的態度對待戰爭。

-1-
以色列
強敵環伺的頑強小國

作爲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猶太文明蔓延了四千多年,可在後面近兩千年時間裏,猶太人卻失去了故土,被迫流散在世界各地。而就在這種難以想象的艱辛和逼仄中,猶太民族不僅頑強地活了下來, 還在近兩千年後的1948年5月14日重新建國,這就是以色列。

可悲的是,從建國第一天起,以色列就不得不在強敵環伺之中掙扎求生。從1948年到1982年,五次中東戰爭,有時幾近被滅國,以色列不但沒有從世界地圖上消失,反而越打越強。如今的以色列仍不得不時刻“生於憂患”之中,以防備哈馬斯等武裝組織的不定期襲擊。

以色列的鄰國仇恨以色列,世界各地也曾無比仇視猶太人。獨特的習俗、宗教和律法,讓他們顯得行爲古怪、難以理解;通過經商獲得的財富,讓他們招致嫉妒和仇恨……人們逐漸忘記了:招到整個世界仇恨的猶太人,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也遍佈了整個世界。

以色列人爲什麼這麼能打?猶太人爲什麼這麼頑強?猶太文明爲什麼如此特別?僅僅是從一個族羣、一種宗教、一類人種的視角去看猶太人,永遠不可能理解猶太人。猶太人的歷史,必須要放進整個人類文明史的視角中把握。

保羅·約翰遜所著的《猶太人四千年》正是從文明史的視角,來講述那些重要歷史節點的事件和人物,原本如碎片一般的歷史和故事,在他筆下反而呈現出了一種命定的深意和完整的歷史邏輯。

猶太的歷史提供了人類生存處境的一面鏡子,迫使我們追問人類存在的意義。《猶太人四千年》是解讀猶太輝煌文化的扛鼎之作,極具質感,充滿智慧,值得反覆閱讀。

-2-
巴爾幹
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這裏是歐洲的東南門戶,這裏有天主教和東正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這裏有持續千年的對壘,有異族與同族之間複雜的屠殺與仇恨。這裏是巴爾幹半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就是在這裏點燃。

聖徒、恐怖分子、鮮血與火焰,混亂長期主宰了這裏,如今的人們必須學會剋制與寬容,才能繼續一起生活……巴爾幹半島爲什麼會成爲“歐洲火藥桶”?爲什麼這個地區會成爲歐洲最爲動盪的地方?

世界著名地緣政治學家羅伯特·卡普蘭在遊歷巴爾幹諸國的深沉旅行後寫下《巴爾幹兩千年:穿越歷史的幽靈》,他用蘸着千年來發酵過的血與火的筆,寫下了諸多我們不曾注意到的事實:

· 巴爾幹諸國就是最初的第三世界,那時亞洲和非洲仍顯得相當遙遠;

· 巴爾幹培育了20世紀第一批恐怖分子,許多恐怖行爲都在巴爾幹有先例;

· 20世紀的歷史從巴爾幹開始,甚至納粹都肇始於巴爾幹……

本書回顧了巴爾幹地區的漫長曆史,以深刻的洞察力、以冷靜犀利的紀實筆觸,呈現了這一地區複雜的歷史變遷和民族關係,以及背後大國勢力的競相角力,是瞭解巴爾幹歷史不可多得的力作。

-3-
伊朗
中東動盪地帶的心臟

伊朗,一個神祕的東方古國,中東動盪地帶的心臟,世界目光的聚焦之所。這裏是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幾千年來,埃蘭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阿拉伯文明在這裏交匯、碰撞,一個接一個的王朝在這裏建立又滅亡,其影響遠播歐洲與東亞,人類主要文明的精華與碰撞的結果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痕跡。

伊朗是一個獨特的政治、文化區域,至今仍在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最高領袖的權力與地位遠勝於國家總統。伊朗的信仰也是獨特的,伊斯蘭國家大多都是遜尼派,伊朗卻是爲數不多的什葉派中最主要的國家。伊朗何以成爲今天的伊朗?我們又該如何認識複雜、矛盾、神祕、多面的伊朗?

長久以來,講述伊朗的書都非常少,即使有講的,不是偏重古代伊朗的輝煌,就是偏重今天伊朗的“暗黑”,《伊朗四千年》填補了這種空白。

本書由兩位作者合力撰寫,一位是伊朗前設拉子大學和德黑蘭大學校長,一位是法國知名中東史學者,可謂視角開闊,既兼顧東西,又兼顧古今。“這本書充滿智慧,卻易於理解與閱讀,它釐清了古老伊朗的根脈,讓我們明白了伊朗近代鉅變的緣由。”

本書呈現了一個真實的伊朗,足以解除讀者對伊朗的諸多誤解。可以說,讀懂本書,便掌握了理解神祕伊朗的鑰匙。

-4-
阿富汗
帝國與制度的墳場

阿富汗是一個以山地爲主的國家,興都庫什山脈橫亙全國,交通非常不便。然而就是這樣的地區,卻地處歐亞文明的腹地,東憑帕米爾高原天險,西接伊朗高原,北拒中亞草原,南控印度次大陸。特殊的地緣位置讓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是一塊“兵家必爭之地”,當然也是苦難之地。

阿富汗被稱爲“帝國的墳場”,很多“帝國”曾在這裏折戟;阿富汗也是制度的墳場,歷史上的阿富汗施行過君主立憲、左翼政權、神權政治、美式民主乃至無政府,但是所有這些政體的實踐,全都失敗了。

在阿富汗,傷痛的記憶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冬眠。《阿富汗:衝突與動盪800年》揭開這一地區複雜混亂又驚心動魄的歷史,讓我們可以詳細瞭解阿富汗人800年的苦難與彷徨。

作者喬納森·L. 李曾在阿富汗生活多年,他精準預言了美國撤軍後,塔利班捲土重來、重新執政的魔幻現實。

本書提供了一個觀察阿富汗歷史與現實的極好窗口。讀懂本書,便掌握了理解苦難阿富汗的鑰匙,洞悉阿富汗局勢動盪不安的真正原因,從歷史的深處看懂阿富汗的悲劇之源。

-5-
阿拉伯世界
文明不再,動盪不息

歷史上的阿拉伯曾創造過輝煌的文明,形成了廣闊的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對商業文明具有開創性貢獻,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低稅率、支票、匯票、信用證、銀行等商業概念,都是阿拉伯人率先發明的。在醫學、藝術、文學等領域,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中也獨樹一幟。

如今,阿拉伯文明衰落了。世界上雖然沒了阿拉伯輝煌的文明,卻有了一個時刻都在攪動世界局勢的火藥桶,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蘇丹、也門……很多國際問題都從這個源頭流出來,難解難分。阿拉伯世界的問題,已經成爲人類發展走向的一個緊急且重要的議題。

不瞭解阿拉伯世界,面對當今世界的很多重要問題就找不到答案。但是整個阿拉伯世界複雜且敏感,民族矛盾與教派問題互相糾纏,弄清楚不容易。阿拉伯世界歷史的里程碑式鉅作——《征服與革命中的阿拉伯人:1516年至今》,給了我們認識阿拉伯歷史與現實的很好的窗口。

本書涵蓋了從北非到阿拉伯半島的整個阿拉伯世界,探索了近現代阿拉伯歷史的方方面面。在世界不少地方,阿拉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性格常被嚴重誤解。對於任何想要清晰、高效、可靠了解近現代阿拉伯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必讀佳作。

-6-
烏克蘭
重塑世界秩序的最前沿

烏克蘭是地處歐亞大陸斷層線、誕生於東西方相遇之處的國家,在許多個世紀以來都是充滿衝突之地,也是通往歐洲的門戶。

不同的文明在此接觸,塑造出烏克蘭獨特的邊境身份。它是歐洲的麪包籃,也一度成爲殺戮的戰場。長久以來,威權威脅下的烏克蘭一直搖擺於歐洲和俄羅斯之間舉棋不定,當下還未平息的“烏俄戰爭”,更使烏克蘭處於力量衝突的焦點。

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院院長浦洛基在《歐洲之門:烏克蘭2000年史》一書中寫道:

是什麼讓烏克蘭人不同於俄羅斯人?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到底應該屬於誰?爲何烏克蘭採取的行動會造成巨大的國際震動?近年來, 這些問題被一再提出,理應得到全面的解答。要理解當今烏克蘭局勢及其對世界的衝擊背後的各種趨勢,我們需要對這些問題的根源進行考察。

而《歐洲之門》能爲我們提供對當下的洞見,是瞭解今日俄羅斯和烏克蘭必不可少的書,也是瞭解今日世界之形成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世界六大火藥桶”如一面鏡子,他們反映的,是世界秩序的崩塌與重建;他們各自的歷史,在如今的世界大格局下,對於讀者依然有着看透歷史、鏡鑑未來之作用。

因此,若不理解“世界六大火藥桶”得以形成的複雜力量,就無法看清當前牽動世界之種種動盪,及其背後的歷史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