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尼被稱爲“美國史上權力最大的副總統”,但是其回憶錄最精彩的部分卻不是副總統任期,而是之前任白宮辦公廳主任、衆議員、國防部長時。
一、體制問題
切尼寫了美國不少“體制問題”。
第一次海灣戰爭時,切尼是老布什內閣的國防部長。薩達姆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導彈,試圖把水攪渾。以色列一旦反擊,阿拉伯國家就可能反水。切尼一邊從德國抽調“愛國者”導彈拱衛以色列,一邊要求中央戰區抽調戰鬥機搜索、消滅“飛毛腿”發射車。
“愛國者”導彈一天就到位了,但是中央戰區對抽調戰鬥機不上心,因爲按照當時美國軍事指揮架構,以色列與德國同屬歐洲戰區。
剛入主五角大樓時,切尼想看組織架構圖。圖蓋住了辦公桌,兩邊還垂下來。他此後再沒有看過這圖,也明白了,若花時間重組五角大樓,其他事情都做不成。
1983年,美國進攻格林納達,切尼以衆議員身份上島考察,聽說一則奇葩事件:一位陸軍軍官需要火力支援,都能望見海軍艦艇,但是聯繫不上。他刷自己的信用卡,打付費電話到陸軍基地,基地上報五角大樓,五角大樓聯繫海軍,海軍聯繫軍艦,這才搞定火力支援。
二、縝密心思
切尼給福特總統當白宮辦公廳主任——“錄尚書事”時,要求送給總統批閱的文件必須經過祕書辦公室。爲了保險,還要覈對總統批閱過的文件。
如果有些文件總統批閱了,但是祕書辦公室之前不知曉,這就說明出現了不受控的彙報線,他要及時出手管控。演講撰稿人先請總統審閱稿件,再給切尼,就讓切尼非常不爽——總統點過頭的,自己再提意見,就很爲難。
海灣戰爭開打、媒體爭相報道之後,國防部長切尼讓祕書回家取提前準備好的衣物箱,因爲之後他得連續值班。之所以上班時沒有帶衣物箱,是怕被人猜出即將開戰。
心臟搭過橋的切尼成爲副總統後,發現美國憲法有漏洞:副總統若突發重病無法履職,無法產生新的。副總統並沒有主動辭職,怎麼騰位子呢?正副總統是綁一起選出來的,總統沒有權力炒副總統。副總統若無過錯,國會彈劾不合適。
切尼於是寫了辭職信,叮囑祕書妥善保管,一旦自己無法履職,就將辭職信交給總統定奪。屆時總統將信轉交給國務卿,自己的辭職即生效。此事只有切尼、布什、祕書三人知情。
三、人際關係
小布什請切尼搭班競選,切尼一開始沒答應,說了自己不少缺陷:因爲違紀被耶魯大學開除兩次,因爲醉駕進過兩次局子,冠心病發作過幾次,與小布什一樣涉足石油行業,互補性弱……小布什還是選了他。
當選副總統後,他向總統保證,將來絕無競選總統打算。總統不用擔心,副總統提建議是撈政治資本。他還儘量遠離媒體,以免總統擔心他轉頭就泄密。爲了預防兩邊幕僚爭風喫醋,他的主要幕僚也在總統那邊掛有差事。
按照美國憲法,副總統只有兩項實權,總統出缺時替補,參議院平局時投下關鍵一票,平時就是擺設。切尼與其說是“權力最大的副總統”,不如說是“總統最放心的副總統”。
切尼與拉姆斯菲爾德淵源頗深。切尼後來成爲其領導,但在早年卻是其下屬。拉姆斯菲爾德任衆議員時,切尼去應聘撰稿人,沒有通過面試。
後來,拉姆斯菲爾德被尼克松任命爲經濟機會辦公室主任,通知切尼去見他。拉姆斯菲爾德從文件堆裏抬起頭,指着切尼說:“你,負責與國會的關係。現在你可以出去了。”
切尼一開始沒答應與小布什搭班競選,但是同意幫忙遴選搭檔。他給拉姆斯菲爾德打電話:“我正在擬副總統候選人名單,想加上你的姓名。你不必說同意,但是你只要不說話,我就加上。”電話那頭沉默,切尼於是就加上了,這讓拉姆斯菲爾德比較舒服——萬一沒中選,也可以確定地講,從來沒有要求加上自己姓名。
1978年與切尼一起初次當選的衆議員裏,有一位後來的大人物——金裏奇。1954年之後,共和黨在衆議院就是少數黨,此時大部分議員似乎都已經認命。但是,金裏奇抓住一切機會與民主黨開戰,甚至惹惱了同黨的資深議員。
“有志者事竟成。”1994年的中期選舉,共和黨獲得四十年未有之大勝,控制了參衆兩院,金裏奇成爲衆議院議長,給克林頓總統上了好些課程。
四、玩笑體面
老布什一開始提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託爾出任國防部長,但是託爾曝出醜聞,恐難過關。老布什改而提名切尼,順利過關。
1990年,海灣戰爭開打之前,剛上任三個月的空軍參謀長杜根向媒體透露了軍事計劃細節,切尼決定將其解職,推薦麥克皮克接任。不久後,麥克皮克向一羣空軍退役將領介紹自己的現任領導:“這位就是國防部長切尼,他也不是總統挑國防部長時的第一人選。”
切尼做國防預算時,力主砍掉“魚鷹”傾轉旋翼機,但是國會要求保留。之後每年他都堅持砍掉,希望國會忙於挽救“魚鷹”,以掩護自己真正關心的項目。
後來,切尼成爲副總統,乘專機降落在海軍陸戰隊基地。陸戰隊安排了兩架“魚鷹”歡迎,在切尼頭頂“疊羅漢”,委婉提醒副總統,陸戰隊贏了。
總統想撤換財政部長時,可以讓副總統打電話:“總統準備改組經濟團隊……”部長若識趣,就會呈上辭職信。之後,總統、部長見面,表達慰留、感謝,雙方都更體面。
五、生動細節
這本書我買了好幾年了,屢讀屢棄。後來才意識到,讀的順序不對:應該跳過有文化隔閡的早年部分。本書包含大量生動細節,文筆幽默,值得一讀。最後摘錄一段原文:
在一些地方,你所不是比你所是更重要。在杜波依斯的鸚鵡螺酒吧,有人介紹我說,這位是迪克·切尼,國會議員候選人。酒吧裏的一位老牛仔打量了我一番,問道:“小子,你是民主黨人?”我說:“不是,先生。”“那你是一個律師?”他又問。我說也不是,他說:“那好,我就投你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