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致命黑板擦:《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哪怕是同一本文藝作品,不同讀者的感受肯定也有極大的差別,比如有這樣一本書,有朋友跟我說,讀後的感受是“驚心動魄”,但同樣讀過這本書的我,感覺卻是“絕望壓抑”,這本書是《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由於專業的關係,我本人對醫學史的關注更偏重於外科發展史,但其實我很清楚,人類醫學史中最輝煌的篇章一定是屬於征服傳染病的。

就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微生物的歷史遠較人類古老,因此自打人類出現,微生物與人類的戰爭就已打響,只不過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人類始終是捱打的一方,甚至一度被打得暈頭轉向,因爲,我們連敵人在哪都不知道。

現代醫學的建立,使人類真切地窺見了這類古老敵人的真面目,他們在微觀的世界裏猙獰恐怖,但早在人類對微生物有充分的認識之前,大舉反攻其實就已經開始,那是衆所周知的琴納種牛痘預防天花的故事。

再往後,巴斯德及科赫這一對兒絕代雙驕先後橫空出世,微生物學成爲現代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狂犬病,炭疽等先後伏誅,再後來血清療法讓人類第一次可以治癒白喉,隨着抗生素的出現,人類似乎已經看到了征服微生物世界的曙光,但隨後的事情,讓人類愕然發現,高興太早了。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似死非死的微生物,其行爲方式極似很多恐怖片中的嗜血殭屍,而它置人於死地的方式和過程,卻比恐怖片中的殭屍還要殘忍——用一個不太短的時間,讓人的各個器官系統崩解,死狀之慘,在人類疾病史上罕有其匹。

近90%的致死率是一個什麼概念?想想2003年,把中國人民嚇個不輕的sars其病死率也不過是區區7%上下,這種疾病如果蔓延開來,對人類將是何等後果?

對了,到目前爲止,針對埃博拉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的出血熱,既無治療方式,也無疫苗,當埃博拉疫情的警報拉起,僅有的手段就是隔離。

埃博拉病毒疫情的出現,讓已經視治癒爲常態的現代人重溫了一次往日的噩夢,其實人類實現治癒的歷史本來也不太長,在現代醫學出現以前,遭遇傳染病,也無非等死一條路而已。

百多年前,中國東北鼠疫來襲,伍連德利用現代防疫知識,率衆撲滅鼠疫,那時的鼠疫就是不可治癒的,只能防控,這個事件的發生地點,空間上就在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時間上卻已翻過百年,而現在正在發生的埃博拉病毒的疫情,卻又遠在天海相隔的非洲,縱使被《血疫》這部作品深深震撼,卻仍可以氣定神閒地談古論今,只能說,純屬僥倖。

非虛構類寫作只有白描,只能是第三人稱視角,不會有小說那樣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人物可能會有的情緒,也只能有讀者在這白描中的文字裏自己體會,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和行將崩解的肉體,當事人會是什麼情緒?

面對這樣的描寫,醫生的感受可能會與別的讀者不同,原因就在於,醫生的職業慣性要求其在面對疾病襲擾的患者時,會下意識地開啓思考如何治療這種模式,而一般的讀者則僅僅是如同觀看恐怖片那樣旁觀一次同類的苦難,當醫生的思考撞上南牆,原來目前此病無可救藥,豈能不感到絕望壓抑?

這是一種面對無能的沮喪,是人類太無能,還是病毒太兇殘?

消滅文明世界裏已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猴子,居然要動用軍隊,解剖猴子的屍體,更是如臨大敵,解剖刀既是發現病源的密鑰,也是讓操作者命懸一線的殺器,如果換成是習慣拿手術刀的我完成這樣的操作,我會發抖。

記述最詳細的死亡病例是第一部分中的夏爾·莫內,他在死前悠閒安逸,與當地的女人們糾纏不清,甚至在招惹埃博拉病毒那次艾爾貢山之旅,也帶着一位女人,我初讀這部分的時候覺得作者有些多事,如果僅僅是爲了說明一次染病過程,這些細節完全可以不寫,但很快意識到這是作者有意的渲染,非如此不足以凸顯猝死之殘酷——本來,莫內可以繼續跟那些女人們糾纏不清,在生命充分綻放之後慢慢老去,但由於埃博拉病毒,這位還不算太老的法國博物學家的性命就此戛然而止。

更多的死亡甚至沒有機會被這樣記述,僅僅是化爲一組數據或者圖表上的一個點,科學數據不會有詩意的誇張,只是嚴謹的可以量化到很細小的可靠信息,當我們一絲不苟地搜尋有關埃博拉的數據,在若隱若現的科學意義之外,我們只能讀到恐懼和死亡。

曾經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埃博拉病毒不是在落後地區肆虐,而是在發達國家爆發,是不是疫苗早就研製出來了?

因爲目前被埃博拉病毒折磨的國家和地區,即使有人研製出來疫苗他們也買不起,又兼其超高的致死性,導致其也不那麼容易就傳播出來,於是……邏輯上,確乎如此,但我希望這不是真相,埃博拉病毒也在演化,未來將會如何殊難預料。

書中對埃博拉病毒有一個絕妙的比喻——人命的黑板擦——它只輕輕掠過,人命便已如粉筆灰那樣凋零。

儘管如此兇險,依然有無畏的科學家在近距離與埃博拉博弈,在科學尚未取勝之時,只希望我們不要被這致命的黑板擦擦到。

翻至本書的扉頁,赫然進入眼簾的是“疫區未經授權不得進入,請將身份卡放於感應器上打開此門”。

各位讀者,你準備好打開了嗎?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可能有些讀者已經讀過了,4年前,它的續作《血殤——埃博拉病毒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也引進了。

《血殤——埃博拉病毒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只不過4年前,我實在沒心情翻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