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
學醫救得了肉體,卻救不了腐敗醜惡的內心。魯迅學醫是爲了救國人的性命,但卻發現救不了早已腐潰的靈魂。所以他棄醫從文,試圖從文章上“攻心”國人。
那魯迅筆下的看客,有哪些心理。

第一、旁觀心理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了一幫看客,他們以取笑孔乙己爲樂,就是孔乙己被打斷了腿,他們也沒有絲毫的同情。
魯迅寫道: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一句話就讓看客的形象躍然紙上。
世上許多事,不論好壞,與自己都沒有多大關係,只管袖手旁觀。像看戲一樣。如果事情好了,自然要有自己一份,如果事情不好,自己可以繼續看熱鬧。
因此在這樣的心理之下,看熱鬧的多,仗義執言的自然就少。就算有人出來仗義執言,往往還要被看客們吐口水。
第二、過客心理
我死之後,哪管它洪水滔天。這就是典型的過客心理。
《藤野先生》中的清朝學生就是這樣的典型形象。
自己只是這個地方的過客,自己的資產在外地,自己和後代也不會長時間待在這裏,這裏只是自己撈錢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好壞與自己無關,所以這個地方再爛也不值得自己浪費心力去批評指正。
第三、官位心理
官大一級壓死人。判斷一個人的言行是否正確,不是到實踐中去檢驗,而是看官方認可的程度。而且,官員的話,其正確程度往往要根據官位大小而定。
官位主宰一切,經過幾千年的沉澱,反映到看客的心理上,就是唯官位馬首是瞻的官位心理。
比如魯迅筆下的江南水師學堂的老爺們,他們穿着官服,走路時大搖大擺,像極了一隻只橫行霸道的螃蟹。
第四、奴性心理
魯迅在《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奴才的命運,奴才的認知配得上被奴役的命運。每次王朝更迭之後,他們都會重新確定一個主子,確定奴隸的規則,如何朝拜、如何納貢、如何歌頌等等。
其實奴性和奴才生態相關性很高。尤其是在社會等級固化、上升階梯不通、宣泄閥門也堵塞的情況下,底層弱勢人羣無可奈何,只能靠“精神勝利法”疏解屈辱感,身不由己的跪了下去,這是一種被迫扭曲的生存機制。
第五、僥倖心理
《祝福》當中,當祥林嫂不厭其煩地向大家哭訴自己兒子的悲慘遭遇之時,男人們往往斂起笑容,沒意思的走開。老女人們則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
看客們來聽祥林嫂講不幸的經歷,完全不是出於對她的同情,而是內心的空虛。
他們始終抱有僥倖,所謂法律、道德、規矩,都是爲別人設定,自己是那唯一的例外。那些悲慘的遭遇,也永遠不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第六、苟活心理
爲什麼叫苟活。可能是因爲,狗有一個技能,那就是通過喫屎活下去,雖然活得實在沒有尊嚴,但又有什麼關係呢?
狗是以活着爲最高目的,爲了活着而活着。只要活着,怎麼樣都行。
《藥》中的看客們,爲了活下去,不惜拿饅頭佔着血喫。
第七、從衆心理
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這都是傳統美德,在魯迅筆下卻只是一批縮頭烏龜。
看客們很聰明,一心想着喫水不用挖井。凡事不出頭,跟着別人跑就是。因爲走在前面有風險。
對於出頭的人,他們有兩種態度。如果失敗了,縮頭烏龜們便得意起來,想方設法證明自己的先見之明。要是成功了,縮頭烏龜們又會爭着表忠心,充當大儒辯經。
比如魯迅筆下的革命者夏瑜在被行刑時,看客們踮着腳,像一羣被人提着脖子的鴨子。
第八、面子心理
對於國人看重“面子的心理”,魯迅認爲:不想還好,一想就覺得糊塗。
看阿Q的表現就可以知道,他的面子無非是有錢、有勢、有權、有名分,一旦他無法得到這些,就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
他受盡欺壓凌辱,但會自我欺騙,自輕自賤。甚至在莫名其妙要被殺頭的情況下,他還以爲自己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第九、勢利心理
魯迅在夢裏的辯論中竟然輸給了一隻狗,因此他寫了一篇《狗的駁詰》。
爲什麼魯迅會輸給一隻狗?因爲那是一隻勢利狗。勢利狗不僅能夠分別銅和銀、布和綢,最關鍵的是它能夠分別官和民、主和奴。
魯迅在《華蓋集》中寫到: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畏強欺弱、就是勢利。
第十、懷舊心理
一套新的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看客們想的不是去改良,而是倒退回原來的舊系統。
比如《風波》中的趙七爺,雖然辛亥革命已經過去很多年,但他聽說皇帝坐了龍庭,竟然興奮到癲狂,甚至去威脅沒有辮子的農民。
結語
魯迅的筆下,雖然充斥着對“看客”的憎惡和批判,但也滲透着強烈的生命意識,飽含着悲天憫人的精神。
魯迅雖然否定看客,但他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