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很多家族從底層一躍而起,家族許多成員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宋氏三姐妹、谷氏三兄弟,還有美國的亞當斯家族、肯尼迪家族等等。
曾有教育學家對這些家族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族發跡一代的母親,都十分熟知政治。那些母親,甚至有些並不識字,但卻擁有極高的政治認知。

什麼叫政治認知?
有人說,我一生善良,命運卻如此坎坷。有人反駁道:你疾呼過社會公平嗎?你抨擊過官員腐敗嗎?你關心過弱勢羣體嗎?你關注過食品安全嗎?如果沒有,你只是一個自私鬼,邪惡的幫兇而已,何來善良之說?
這樣的反駁,就是政治認知。
不關心政治的人不值得深交,這句話雖然說的決絕,但卻屢屢得到驗證。因爲連自己權利都十分漠視的人,又怎會關心朋友?更遑論熱愛國家?
每個現代人,都應該關心政治。因爲關心政治的終極目的,不在於擁有權力,而在於獲得自由。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就曾經說過:爲了我們的孩子們能夠自由地研究數學與哲學,我必須研究政治與戰爭。
復旦大學包剛升教授的《包剛升政治學講義》,就是一本邏輯清晰、簡明扼要的政治學入門書籍。包剛升教授搭建了一個系統的政治學框架,從5大維度、30個耳熟能詳的概念,以及30個司空見慣的問題,系統地講解了政治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
第一、權力如何管理社會。
資源有限而人類的慾望無限,這纔是人類社會的根本矛盾。爲了協調資源分配、解決衝突和維護秩序,人類形成了有組織的權威結構,這便是政治的起源。
無論是資源分配、解決衝突,還是確保規則的執行,政治都圍繞着一個核心,那就是權力。政治的本質,就是權力的獲取、分配、運用和維護。
那權力如何管理社會?包剛升教授從國家、戰爭、君主制、官僚制等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讓我們一窺政治運行的基本邏輯。比如國家作爲統治形式的原因,君主制延續數千年的因素等等。

第二、社會如何控制權力。
美國憲法之所以能夠生效,不在於條文本身的威力,更不在於議員和總統的自覺,而在於美國各個權力機構的勢均力敵。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就是用實力說話。即使有憲章或規則,但只要沒有相應的政治力量,強者遲早會凌駕於憲章或規則之上。
社會如何控制權力,便是政治認知的一個重要維度。在政治領域,僅有政治規則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個相應的機構來執行這套規則,否則規則就會落空。比如英國創造的政治發明——議會。
城邦時代雅典的民主嘗試,以及共和制對民主制的彌補,立憲對政治權力的馴服,議會作爲政治平臺的發展,現代民主的可能性以及制衡機制,司法審查對民主權力的約束,這些政治探索,都能幫助我們很好的理解政治力量制衡的現實意義和實現方式。
第三、如何設計政治制度。
權力運作的規則不同,導致的政治後果就會不同。好制度使壞人變好,壞制度使好人變壞。制度的問題不僅在於制度設計本身,還在於制度是怎麼來的,怎麼運作的。誰來統治?如何統治?以及最重要的權力合法性:你憑什麼統治?我爲什麼服從?
政治是一項系統工程,老百姓能有效參與政治有幾項必備因素:代議制、憲法與法治、分權制衡。
包剛升教授對議會制、總統制、政黨制,以及國會選舉、總統選舉、央地關係等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展示了制度設計在政治運行中的關鍵作用。不同的制度選擇會帶來不同的政治後果,而合理的制度設計,纔能夠促進政治的穩定、公平和有效運行。

第四、如何解決政治分歧。
市場是一雙看不見的手,政府是一雙閒不住的手。政治生活中有些看起來不合理的現象,但背後往往有某種政治需要。
上世紀20年代,在胡佛新政和羅斯福新政之前,美國實行古典自由主義。大蕭條之時,隨着大衆媒體的興起,美國的投票權進一步普及,民意和大衆情緒每天都在公開表達,幹預主義成了主流民意。上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危機之時,新自由主義又所向披靡。可以說民意的轉向,是美國改革的根本原因,而經濟危機只是導火索。
爲何明知幹預未必有效仍然選擇幹預?自由與權力的邊界在哪裏?福利國家的差別爲何如此巨大?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當今社會面臨的現實挑戰。現代政治充滿着對自由、幹預、福利等問題的探討,也充斥着各種利益和觀唸的碰撞,但利益的角色常常被高估,觀唸的角色常常被低估。
包剛升教授認爲,政治是一門平衡的藝術,包括自由與權力的平衡、精英與大衆的平衡、效率與福利的平衡等等。
要理解這一切,必須先回到政治的本源,那是故事開始的地方。看看它的樣子,想想它的邏輯,探究它的歷史,瞭解那些曾經試圖改變它的人。當登上政治學這座高峯,俯看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將不再有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