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上班這件事,真是可笑

《出租什麼都不做的人》
《出租什麼都不做的人》

上班的累在於,身心俱疲。身體的疲勞還能靠休息來緩解,更多的痛苦是來源於心靈上的摧殘。

工作軟件上的已讀通知、審批單上的效率排名、和同事溝通不對等的痛苦以及一些,不知道爲什麼要做卻不得不做的髒累活。

如果找不到工作的意義,那我們爲什麼還在堅持工作?總不會是爲了在65歲的時候,還能繼續和朋友們分享每日下班時的blue hour吧?

大衛·格雷伯寫過一本書,《毫無意義的工作》,書裏提到有40%的工作實際上都毫無意義。就像現在的企業裏,一些人專門發明表格,一些人負責填寫表格,還有一些人管理審覈表格,看起來大家都很忙,工作很有效率,流程也成體系化。

可是實際上,就算沒有這些表格,工作進度也未必會落下,節奏未必會混亂。可是在日復一日的無聊勞作或失業之外,我們是否還存在其他選擇?

01.你的工作屬於“狗屁工作”嗎

格雷伯關注了一個由來已久但卻無人問津的奇怪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原著的書名中所指的Bullshit Jobs。

中譯本的書名翻譯成“毫無意義的工作”,而在正文裏將Bullshit Jobs翻譯成“狗屁工作”,這兩個譯法都有道理,但都不那麼貼切。

中文書名中,這個“毫無意義”是對Bullshit這個詞的文雅的表達。意思是沒什麼價值,一文不值。說它不夠貼切,是因爲Bullshit這詞不只是指沒有意義,而是有很強的胡謅、扯淡,名不符實、誇大其詞或者虛張聲勢的意思。

但這層意思在這個翻譯中就消失了,而這恰恰是格雷伯想要強調的重點所在。Bullshit Jobs是指那些看起來挺重要,但實際上卻毫無意義的工作,就是有“裝”的含義。

所以要我來翻譯的話,可能我會譯作“裝模作樣的工作”,或者說“煞有介事的工作”。

《人生切割術》
《人生切割術》

常見有五類“狗屁工作”,第一種,格雷伯認爲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人從事着無用的、毫無意義的、本來就不該存在的工作,包括許多文職人員、行政人員,什麼顧問、推銷員、公司律師以及隨從人員等等。

這種工作的特徵就是當事人知道他們的工作沒有意義,或者無法確認這些工作存在的理由,但他們必須假裝這些工作是有價值的,還要煞有介事,表現得非常勤勞辛苦。

所以這裏有一種荒謬性,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都假裝不知道,有點像皇帝的新衣。他在本書的開篇就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有一位IT公司的工作人員,他的公司是爲這個德國軍方提供IT服務。

就在他所服務的這個軍隊裏,有一位軍人,他要把自己的電腦搬到隔壁辦公室。但是按照程序,他不能自己直接搬過去,他需要委託IT公司的小哥填15頁的表格,要讓IT主管部門層層申報、審批,最後生成訂單。

然後,要那位小哥花幾個小時開車一百多公里到這個軍營,把電腦拔線斷電,搬到隔壁的公司,再插上接頭,再重新開回公司。整個過程花了這麼長的時間,而且花掉了納稅人幾百歐元的代價。

《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
《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

但是這個工作你想想,一個電腦搬到隔壁,實際上可能十分鐘、二十分鐘自己就可以完成,這就是這種狗屁工作的荒謬性所在。

這個例子只是顯示了狗屁工作的荒謬性,狗屁工作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格雷伯在這本書裏歸納了五種不同的狗屁工作。第一種叫“幫閒”,就是各種助理隨從,他們就是爲了排場,讓某些人顯得非常有派頭、上檔次。

第二類叫做“打手”,這種人並不是真正去打人家,就是說這種工作有相當強的侵略性,而且常常伴隨着一定的欺騙和哄騙,就是各種銷售、策劃、公關,他有一種特別強的話術或者策略,讓你感到咄咄逼人,來接受他的洗腦或者說服。

第三類叫“查漏補缺”,這種工作表面上是解決問題,就各種各樣的漏洞他來解決,顯得很有專業性,但是格雷伯指出,這種漏洞大多是自己組織裏邊產生的,就是說他們解決了什麼問題,他們解決了自己創造出來,本來不會有的問題。

第四類是所謂“打勾人”,就是各行各業的研究,有那種報告總結、彙報、業績的展示,諮詢文件,最典型的是各種PPT。這類工作的存在是爲了表現自己的機構在做實際上並沒有必要存在做的事情,所以搞了很多的業績展示。

第五類叫“任務大師”,這些人其實就是各個層級的管理人員,他們的任務就是給別人派發任務,甚至主動創造各種不必要存在的狗屁工作。

《不夠善良的我們》
《不夠善良的我們》

綜合來看,我們可以總結出“狗屁工作”的三個特徵,第一,就是工作者自己也講不出,甚至乾脆否認他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第二,雖然如此,從業者還要裝出很忙,煞有介事地假裝工作,假裝他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第三,這種情況是發生在僱傭關係當中的,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工作,是有收入有支出的這樣一種工作當中。

02.現代工作的悖論

現在有一種思想觀唸的力量,瀰漫在社會文化當中,讓非常多的人,能夠在心理層面上接受照理來說難以接受的“狗屁工作”。

說“狗屁工作”照理是難以接受的,是因爲格雷伯指出:第一,在現代社會,我們大部分人的尊嚴和價值感,都跟我們賴以爲生的工作有非常緊密的聯繫。但是第二,我們同時又討厭自己的工作,你看這兩點是相互矛盾的,形成了他所謂的叫“現代工作的悖論”。

要解決這個悖論,就是要讓人相信工作本身是神聖的,無論什麼工作,哪怕令人討厭的工作,它就是神聖的,值得去做,這樣纔能夠解決那個悖論。但這樣也需要一種特殊的對於勞動倫理的理解。

19世紀英國曆史學家託馬斯·卡萊爾就宣揚,工作是高貴的,它具有內在的價值,它是對上帝的崇拜。那麼既然如此,你就不應該從高貴的工作當中獲取什麼,不應該再去計較報酬,因爲你要給這樣一種神聖的事情標上價碼,實際上是玷污了它。

其實,工作最好的報酬已經準備好了,那是什麼呢?那就是上天堂。

《裝腔啓示錄》
《裝腔啓示錄》

所以我們不該抱怨工作太辛苦,這是一種福報,能夠辛勞工作的人,已經處在上帝的恩典之中了。這樣一種勞動神聖的觀念在工業革命之後盛行,它起到了一個作用,就是能讓人們接受非常低的報酬,同時心甘情願地忍受艱苦的工作。

但是後來,這種宣揚勞動神聖的倫理越來越難以安撫勞動者,那種親身感受到的剝削和壓迫,最終就遭到了強烈的抵抗。於是資本主義它就轉變了勞動的一種道德論述。

它發明瞭什麼?發明瞭一種叫“勞動創造價值”的主張,重點從勞動本身的一種神聖的救贖意義轉向了勞動帶來的效果,就是強調勞動是財富的來源。

可是後來又發生了變化,在機械工業的資本主義時代,勞動力它作爲生產要素,它就逐漸失去了它的重要性。技術和管理,對財富積累的作用越來越大,而工人的勞動力對資本積累的貢獻價值就越來越小。

所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勞動倫理的論述又出現了一次逆轉,在某種程度上復興了卡萊爾主張的那種勞動神學論述。就是讓勞動者相信工作本身應當是痛苦的,正是工作的痛苦才塑造了我們的品格。

《我的話說來話長》
《我的話說來話長》

換句話說,就是因爲你憎恨自己的工作,你的工作才能讓你獲得尊嚴和自我價值感。格雷伯相信,正是這樣一種勞動神聖倫理的再復興,才能解釋我們如何才能接受工作的悖論。

03.反對這本書的人是如何想的

格雷伯這本著作受到的批評有挺多的,其中最強有力的一個批評意見,是在這本書出版三年之後,在一個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的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有三位作者,都是英國的社會學家,其中兩位來自劍橋大學,另一位來自伯明翰大學。他們針對格雷伯的證據做出了深入的調查,得出了一個可以說幾乎是相反的結論。

論文的三位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不同的經驗證據,挑戰了格雷伯宣稱的狗屁工作大行其道的現象。他們認爲格雷伯在自己的調查問卷中,他對受訪者的設問本身是有問題的。

格雷伯的問題是問:“你的工作是否對世界作出了有益的貢獻?”那批評的意見認爲,這個問題是一個標準過高的問題,所以纔會導致大約有37%- 40%的受訪者給出了否定的回答,認爲自己沒有達到對世界作出有益的貢獻這麼高的標準。

而論文的作者他們用的標準是歐盟工作條件調查的一個模式方式。他們詢問受訪者是說:“我感到我在做有用的工作”,是這樣一個問題。

《三悅有了新工作》
《三悅有了新工作》

他們訪問了35個國家的44000名員工,結果得到的發現與格雷伯是非常不同的。認爲自己感到很少或者完全沒有在做有用工作的人員比例非常低,而且每年在持續下降。也就是說,在歐洲國家的員工當中,目前只有不到5%的人,感到他們的工作沒有或幾乎沒有用。

所以,《經濟學人》的報道在介紹這篇論文的時候,給出了一個非常刻薄的評論,說格雷伯這項關於狗屁工作的研究,它本身就是狗屁不通。

三位英國學者的論文還提出了另一些批評,比如說誰會更有可能感到自己在做無用的工作,恰恰是那些被格雷伯認爲是做有意義的工作或者不可或缺的工作的人。

比如垃圾收集員、清潔工,而不是那些坐在辦公室裏的文祕或者行政人員。而且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更有可能覺得他們的工作是無用的。

這篇論文的作者認爲,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正確的,也就是說,當你完全沒有感到自己的工作有價值,不管是一種內在價值,還是具有創造作用的功用價值,那麼工作對你而言就是一種苦役。

但是他們發現,勞動者是否有這種異化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自己遇到什麼樣的上司。就是說,管理者會如何對待員工,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公司的管理者能夠更加重視、支持員工,更多的聽取員工的意見。如果員工更有機會用自己的想法來參與到公司的決策,那麼員工就更少有那種異化的感覺,他們就會更有可能做好工作,也就更不太可能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毫無作用的。

《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
《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

如果當員工缺乏機會使用自己的技能或者展示自己的自主性的時候,他們就更有可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無用的。而這種異化的感覺往往困擾的是低薪工作的人,而不是那些從事專業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或者研究生。

所以《經濟學人》的評論說,這應驗了一個古老的格言,人們從來不離開糟糕的工作,而是總是要離開糟糕的上司,糟糕的管理者。但對於管理者而言,只有不到5%的員工認爲他們自己的工作是毫無作用的,這幾乎是一個讚美。

所以,《經濟學人》的作者認爲,你根本不需要用一個精心設計的陰謀理論來解釋,爲什麼人們偶然會感到沮喪或者無聊,因爲這就是生活。

04.我們該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嗎

如果回到我們自己的處境,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我覺得有一個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啓發的。你想象一下,如果你長年累月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完全沒有熱情、沒有創造力。

最初可能是一種權宜之計,你能夠安慰自己說:我先要生存,不得已要做這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當然,我這裏說的喜歡不只是一個感覺,是經有反思的。那麼你想,如果你一直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一直做下去會怎麼樣?如果你不去追尋自己有熱情的事情,一年以後、五年以後、十年以後,你會在哪裏?

你會受到環境客觀的限制,讓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一個又一個十年,流逝在自己覺得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那又會怎麼樣?我覺得差不多你會忘記自己最初的熱情。最後,你幾乎沒有能力開始去尋找自己喜愛的工作,甚至自己喜愛的生活。

《黑暗榮耀 第二季》
《黑暗榮耀 第二季》

所以我認爲格雷伯的這本著作給我們的啓發是,對我們自己的工作環境、制度環境、具體的工作生態,以及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值得反思和探索的主題,那就是意義的尋找和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