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自駕遊前南斯拉夫之二十:“清水河”畔的古風今景

我們從206地區公路“偷渡”科索沃後路過米特羅維察、科索沃波列,在首都普裏什蒂納打尖休息、走馬觀花後就離開,向西南方向進發,夜色中不知不覺間翻過一道淺山,從黑海水系的科索沃盆地進入地中海水系的梅託希亞盆地,當晚深夜抵達普里茲倫,入住普里茲倫老城的Kacinari酒店。第二天一大早,推開窗就看見穆斯林的宣禮塔、天主教的哥特式尖塔和東正教的圓頂塔在不遠處比肩而立,好一派多元文化景觀!我們馬上就出來逛街了。

清早的街上人不多,酒店向北走不遠就是老城新城分界的普里茲倫比斯特里察河。翻開地圖看就會發現,前南境內凡是斯拉夫語地區有很多地方都叫比什特里察,塞語其實就是“清水”的意思。但是這些清水並不是同一條河流,於是就有了普里茲倫比什特里察、佩奇比什特里察等等這樣的河流名。

普里茲倫比什特里察
普里茲倫比什特里察

這些“清水河”大都是從一個深山峽谷中流出,普里茲倫就在峽谷的出口。清水出峽,展開一大片平原,那就是城區。穿城而過的“清水河”上有很多橋,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塔裏烏拉”——這是前南時期一個塞阿混合的地名,Stari是塞語的“老”,Ura是阿語的“橋”。合在一起就是“老橋”。前南解體後兩族鬧掰,不用這混合的名稱了,阿族改稱“烏拉伊古利特”(Ura e gurit),塞族稱“斯塔裏卡梅尼莫斯特”(Стари камени мост),其實都是“老石橋”之意。

老石橋是普里茲倫很有名的一個古蹟,也有幾百年歷史了。站在老石橋上,左手是新城,右手是老城,對面高山上是歷盡滄桑的羅馬城堡,腳下是一路流向阿爾巴尼亞的滔滔“清水”,河面上薄薄的晨霧正在消散。城裏幾處有名的清真寺、東正教堂和天主教堂都在視野內,令人浮想聯翩。

在老石橋的兩岸分佈着很多奧斯曼時代甚至更早時期的建築,比如:

希南.巴夏清真寺,建於1615年,爲當時奧斯曼帝國布里姆總督(“布里姆的巴依老爺”)索菲. 希南. 巴夏所建,白色大理石的外形很漂亮。年代雖比城裏另幾座清真古寺晚,卻因造型美觀、規模宏大又位於主街和“清水河”畔,成爲“古城天際線上的第一亮點”。哈爾維特宅邸,是一處17世紀的商人住宅,不大的庭院裏有精美的石雕,古代“自來水”(引入的山泉)的小噴泉與盥洗設施,全是雕刻精美的伊斯蘭風格大理石製品。它現在仍作爲住宅使用,但遊人可以隨意進入庭院觀賞。

希南.巴夏清真寺
希南.巴夏清真寺

16世紀的賈奇.穆哈默德.巴夏桑拿浴室,“土耳其浴室”是帶有濃厚奧斯曼風格的特有景觀。這座大型公共浴室有兩個大圓頂和9個小圓頂,與旁邊的清真寺宣禮塔捱得很近,看上去就像個龐大的清真寺建築羣,很有特色。阿拉斯塔清真寺由雅庫普巴依建於1530年左右,“阿拉斯塔”意爲商業區,這是當時穆斯林商人的禱告場所,當時規模頗大,一層是商人們的貨棧與辦公用房,二層纔是清真寺。但是據說前南政府爲“現代化”而拆掉了這一帶的老城,從而“摧毀了這個東方城市的形象”,這座清真寺從此消失,只有一支高聳的石砌宣禮塔保留下來,這個尖塔的塔頂現在鍍了金,在陽光下頗爲耀眼,也是古城一景。

土耳其浴室
土耳其浴室

所有這些地方都是免費遊覽,到目前爲止,我們在前南地區還沒有遇到一個買票的景點。老城的中心沙德萬廣場也在河邊,這個年代悠久、石頭鋪砌的圓形小廣場周圍都是小店鋪,廣場中央有一個飲用小噴泉。其實沙德萬阿語就是噴泉之意,巴爾幹地區很多城市都有這種以飲用泉爲中心的廣場,普裏什蒂納的沙德萬廣場就很有名。傳說普里茲倫的這個噴泉還有一個奇異的功能,只要喝了噴泉的水就會忘不掉普里茲倫,以後還會再來此地的。但我們不知水質如何,沒人敢喝。

與首都相比,這裏是個很“傳統”的古城,但其實這裏的歐洲文化氛圍也很濃鬱,大街上所有的櫥窗、服裝陳列與非穆斯林國家並無二致,影樓的婚紗照全部都是西式袒胸露臂的,一個大婚紗影樓還就在大清真寺隔壁,性感婚紗的大型櫥窗與宣禮塔相映成趣,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街上的商店很多都標明可以同時使用歐元、美元、塞爾維亞第納爾和土耳其里拉。由於很少看見中國的遊客。有一位老人問我們從哪裏來?當我們告訴他來自中國時,他對我們說:“哦,毛澤東”。看樣子老人心中對上個世紀的中國尚有印象。

——“where are you from?”

——”China”

——”oh, MaoZeDong”

在普里茲倫老城裏抬頭望,可以看到山上有一個規模可觀的城堡,我們便興致勃勃地向上爬去。半山建有歐盟駐普里茲倫的辦事處,還有一些漂亮的民宅,其中一位主人還出來與我們攀談照相,並指着新居門上的十字架裝飾告訴我們他是塞族人。這使我很驚訝,因爲就是這片半山腰,過去曾是該城塞族居住區,當時塞族最多時曾佔這裏居民的四分之一左右,這片地方因此得名“塞爾維亞季度”(取一年之四分之一喻意)。科索沃戰爭後塞軍撤退,這裏曾經被報復的阿族人洗劫,很多人都逃走了。有報道說這裏後來已經成爲阿族區。現在看來還是有塞族人返回了這裏,可見民族關係到底是緩和了。半山腰還有一個廢棄的東正教堂,大概就是在那場洗劫中被廢棄的。

被廢棄的東正教堂
被廢棄的東正教堂

爬到到了城堡門下,我們幾人打賭猜測城堡建於何時。我認爲建於奧斯曼帝國時期,張鳴認爲建於中世紀早期,還有人認爲是拜占庭時期。走到由美國人資助修建的城堡博物館裏面一看才知道,原來我們都猜錯了,這個城堡比我們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早,是公元1世紀羅馬時代建成的。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已經經歷了至少兩千的風雨了。

大家在古羅馬時代的城堡遺蹟
大家在古羅馬時代的城堡遺蹟

博物館裏的圖片記載了普里茲倫的變遷史以及該城堡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風貌。它算起來是亞德里亞海東岸一大片羅馬遺址當中一個不太知名的城堡。但即使不怎麼知名,它的規模還是令人喫驚。估計整個城堡在山頭上佔地有1平方公里之廣。外圈城牆基本完好,裏面有一個維修隊正在工作,估計一段時期以後它就可以全貌向世人展示了。

1863年的普里茲倫
1863年的普里茲倫

站在城堡上,面前整個普里茲倫平原一覽無餘盡收眼底,紅頂的民宅一般都是兩三層,多處的清真寺宣禮塔和基督教東正教堂都十分醒目。新城中心有一些新建的高層建築羣。城堡的背後正對着“清水河”流出來的那條峽谷,峽谷兩邊是綿延不斷的巍峨羣山,那就是科索沃和馬其頓的界山——薩爾山脈,它的主峯在馬其頓境內,前南時期叫鐵託峯,海拔2700多米,是前南第二高峯。

山上朔風沐雨兩千年的古堡遺蹟,山下是連成片的紅屋頂

這裏的地勢十分險峻。站在城堡上向下望峽谷,絕對高差應在200米左右。再遠望,峽谷對面還有一座較小的城堡廢墟,兩堡夾峙峽口,如果在熱兵器時代,在城堡上就可以用火力封鎖峽谷出入平原的交通要道,戰略意義不言而喻。但在冷兵器時代,這麼高的地方建立城堡的意義何在呢?我們大家發生了爭議。2千年前的弓箭射程有限,根本達不到這麼遠,從峽谷中經過的人在這麼遠的距離下不會受到城堡中任何兵器的威懾。而高山城堡上的人反而很容易被斷水斷糧,就像諸葛亮當初告訴馬謖不要在山頭上屯兵一樣。於是有人提出,那個時代這種城堡主要不是爲了攻擊峽谷,而是權貴人家躲避戰亂的需要。雖然不能阻擋峽谷中的通行,但別人也攻不上來呀。

其實冷兵器時代在高山上建立城堡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想控制交通線並不一定限於弓箭射程,在城堡裏屯兵,從山上俯衝下來襲擊敵人也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