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人淺薄的藝術修養過去一直是隻欣賞歐洲文藝復興後的那些寫實性、世俗性很強的經典美術乃至古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對宗教性強烈而不食人間煙火的中世紀聖像畫興趣不大。但在這裏我仍然感到了這種中世紀溼壁畫的魅力。
斯圖代尼查兩座主要教堂裏原來畫滿了壁畫,現在保留下來的仍然佔有大約一半的牆面。一些書重點介紹了一幅“聖母分娩圖”,後來我發現完整的這幅圖其實是在我們下一處要介紹的索波查尼修道院,而不在這裏。但這裏的貞女教堂中也有一幅聖母分娩圖,它已經被奧斯曼時代的穆斯林鑿毀,不過在密密麻麻的白色鑿痕間這幅畫的大致內容仍然看得明白,令人驚歎溼壁畫的抗毀能力。

而在沒有毀壞的溼壁畫中也有不少珍品。如貞女教堂中的“耶穌受難圖”、“耶穌與十二使徒”,特別是主牆上方一幅“耶穌受審圖”不僅畫工精湛,保存得也好。圖中左側是猶太人和大祭司把耶穌押至羅馬總督彼拉多面前受審的情形,雙手被縛的耶穌頭罩光環表情肅穆,而審他的彼拉多誠惶誠恐地洗手臨堂,一副不情願的樣子,符合聖經中的敘述,右側則是上帝斥責猶太人迫害耶穌的畫面。這個教堂的溼壁畫均繪於1208-1209年,是聖薩瓦花重金聘請“最優秀的”拜占庭畫師的作品。



但斯圖代尼查現存最有名的壁畫則要數位於聖若阿希姆與聖安娜教堂的“聖母進殿圖”,若阿希姆與安娜本是聖母瑪利亞的父母,傳說他們曾把年幼的瑪利亞帶進聖殿,小瑪利亞當時就感受神召,對祭司表示她要把自己奉獻給上帝,立志終身守貞。這個故事並不見於《聖經》,而是2世紀的著作《雅各第一福音》所載,但東正教很重視此事,併爲此設立了“聖母進殿節”。
米盧丁國王建這個聖若阿希姆與聖安娜教堂也是爲了紀念此事,所以這幅壁畫可以說是該教堂的主題畫,它佔了主牆的主要位置,表現小瑪利亞向祭司述志,兩人與瑪利亞父母均頭罩神聖光環,周圍衆人各顯驚訝、崇敬、注視的神態。畫中人物栩栩如生,比一般中世紀聖畫要生動得多,隱隱帶有一種向文藝復興寫實主義過渡的風格。該畫的下方有一組聖徒像,其中就有修道院的創建者聖西麥昂-奈馬尼亞國王。

斯圖代尼查修道院是所有塞爾維亞東正教會的“母親教堂”。在幾代國王的建設下,它成爲中世紀塞爾維亞的政治,文化和精神中心。這裏的溼壁畫顯示了描繪人物表情和空間的新方法,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學者認爲不久以後的意大利畫家齊馬布艾、杜喬和喬託的作品就是起源於這種新的風格。作爲王家寺院,該修道院也是中世紀塞爾維亞東正教最大和最富有的教堂。

同時這裏也是奈馬尼亞王朝從開國君主聖西麥昂起很多國王的墓地。歐洲基督教各國有把歷代國王的石棺葬於一個特殊教堂的傳統,巴黎的聖丹尼教堂、倫敦的西敏寺教堂等都有這一功能。

我曾在聖丹尼教堂看到過從第一個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直到大革命中死於斷頭臺的路易十六的歷代石棺,感嘆一千多年的衆多國王陵墓,居然一個教堂就裝下了,比起我們一個帝王的陵園就佔地可達千畝的規模來,僅就節約土地這一點就是個值得借鑑的傳統。塞爾維亞獨立而且統一的王朝爲時並不長,近代以前實際就是奈馬尼亞王朝這一個,斯圖代尼查也可以說是塞爾維亞的聖丹尼了。

參觀這個修道院,可以感到塞爾維亞歷史上濃厚的東正教氛圍。從聖西麥昂起,奈馬尼亞王朝的絕大多數君主都被東正教會封爲聖徒,這在基督教國家中也是罕見的。

不過有趣的是,古塞爾維亞武功最盛的那位杜尚大帝恰恰是唯一沒有獲得封聖的君主,這很耐人尋味。聯繫起當代最爲窮兵黷武的米洛舍維奇也成爲被否定的人物,我們可不可以說這個世人印象中以尚武著稱的民族,實際上也有一種源遠流長的追求和平的傳統呢?
自從奧斯曼征服以來,修道院屢遭穆斯林破壞,尤其在1569年這裏的溼壁畫曾被全面鑿毀和覆蓋。17世紀初地震和火災使又修道院坍塌,很多重要文化遺產永遠消失。但是我們這次仍然看到了豐富的內容。儘管溼壁畫具有前面說的抗毀性能,應該說人們的保護努力還是更重要的。
近代以來,斯圖代尼查修道院一直作爲塞爾維亞最重要的歷史文物保護中心。它在1979年被前南聯邦宣佈爲“極其重要的文化紀念碑”,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前南最早列入的遺產之一,近年來它又被列爲塞爾維亞人文“七大奇蹟”之一。
我們就從這裏離開,進一步深入“受洗的塞爾維亞”腹地去探索她的奧祕。
再見,斯圖代尼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