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美食都濃縮到義烏,選擇無比豐富,你急需這樣一份逛喫指南。
01 中東
在義烏的中東美食有“大衆”與“小衆”之分。“大衆”比如土耳其菜,因爲菜系知名,又有旋轉烤肉爲代表,所以相關餐廳不少。齊名的比如蘇坦(Sultan)和搏斯(Bosphorus),開業均已十多年,菜品質量都不錯。也門菜某種程度也算大衆,雖然對於國人來講非常陌生,但義烏有大量的也門客商,也門餐廳也就頗成氣候。稠州北路臨近化工路相交的位置,以營業面積很大的辛巴達餐廳爲代表,有一連串的也門餐館,可以喫到也門“國菜”羊肉抓飯(Mandi)。這裏再補充介紹兩家“小衆”的中東餐廳,分別是城中爲數不多的埃及和伊拉克風格,各自針對本國的商人。中國人目前去的不多,但很值得一試。

埃及
霏霞葳餐廳的名字寫法有點奇怪,老闆奧曼·薩米爾(Auman Samir)解釋說這是做招牌的人自作主張把字給改了,其實菜單上都寫作“菲夏威”。它是Fishawi的音譯,這個名字埃及人都知道,是開羅一家歷史悠久的咖啡館的名字。義烏曾經有個很大的埃及餐館叫“開羅餐廳”,薩米爾就在那裏當廚師。餐廳倒閉了,薩米爾不想浪費手藝,便與朋友合夥開了這家霏霞葳。

這裏能喫到埃及名菜“乳鴿包飯”。埃及人喜歡喫鴿子。埃及的城市郊區有養殖鴿子的“鴿子塔”,專門提供這種可食用的鴿子。粵菜裏有烤乳鴿,所以中國人對喫鴿子並不會覺得陌生。有意思的是鴿子的肚子裏是要填充調味過的米飯一起來烤制,咬下去一口,是鴿子皮的香脆和米飯的鬆軟形成有差異的口感。把米飯作爲填充餡料,是中東烹飪的一種常見做法,還有一道埃及的“包菜卷”也是這樣的,是用一片片包菜來卷米飯。和這種稍複雜的菜式相對,還有一道被稱爲埃及“國民菜”的“庫莎麗”(Kushari),它是把米飯、通心粉混合在一起,放鷹嘴豆和小扁豆,再撒炸洋蔥來增香,喫的時候澆大蒜汁和辣椒醬。它也是平民喜愛的街頭小喫,非常頂飽。如果要點湯,不妨嚐嚐Mulukhiyah黃麻葉湯,像是蓴菜湯一般滑膩而黏稠。

這裏是義烏埃及人社交活動的“據點”。他們在這裏一邊抽水煙一邊聊天,有時還能看到他們在一起玩“雙陸棋”,這正是起源於古埃及的一種古老遊戲。
伊拉克
米灣餐廳(Miwan Restaurant)纔開了三四個月,用餐時間就已經門庭若市,來的都是店主哈利(Khaled)的老客人。義烏有家開了十幾年的伊拉克餐廳叫夏荷灣(Shakhawan),哈利和哥哥夏荷灣·穆罕默德(Shakhawan Muhammad)共同經營。疫情之後,哥哥和他的中國媳婦決定回伊拉克生活,店也不開了。哈利留了下來,另起爐竈。
來一份米飯配湯菜是大多數客人的選擇。米飯是黃米飯——以薑黃來上色,裏面有杏仁、胡蘿蔔還有伊拉克黃金色的葡萄乾,湯菜則可以來一碗番茄醬燉豆子或者燉杏子。哈利找的伊拉克廚師還沒有到,目前廚房的烹飪他來負責。他最拿手的是一道滋味濃鬱的燜羊肉,爲此他要每天清晨去菜市場挑選羊裏脊。調料不過就是鹽、洋蔥、辣椒和番茄,技巧在於羊肉要和洋蔥先下鍋去炒以焦糖化上色。菜單上還有一道有意思的菜叫“羊肉泡饃”,不過和你腦海裏想的西安羊肉泡饃大相徑庭。它是番茄汁燉的羊腿“蓋澆”在大餅上,還要配一顆幹檸檬以增香。

哈利是庫爾德人,來自伊拉克北部庫爾德自治區的城市蘇萊曼尼亞(Sulaymaniya)。那裏和土耳其接壤,有美麗的山區風光,哈利也正打算選一些風光圖片來裝飾店面。哈利最近格外忙碌,因爲他即將要當爸爸。餐廳之外,他還要照顧妻子,以確保她能在產前度過心情舒暢的時光。疫情之中他體會了一個人隔離的孤獨。因此哈利有個願望,就是多生幾個孩子,在義烏紮根下來,一大家子人能熱熱鬧鬧地生活。

02 中亞
阿富汗
“阿里亞娜”(Ariana)是古希臘和羅馬人對於中亞和印度河流域之間一片區域的泛稱,它在義烏是一家阿富汗餐廳的名字。經理趙慧文告訴我,餐廳開業已經有15年的時間。當初是她做外貿的父親,在義烏結識了一位阿富汗的客商,對方抱怨在本地找不到可口的阿富汗食物,兩人便合夥開了餐廳。走進“阿里亞娜”,一眼就可以看到牆上懸掛的一排時鐘,顯示着喀布爾、迪拜、德黑蘭、莫斯科等城市的時間,有一種老式國際酒店的氣派。這裏一到用餐時間就人滿爲患,不過旁邊的赫羅珊酒店和咖啡廳都屬於她家的產業,可以去那裏尋找座位。

爲了做出地道的抓飯,來自阿富汗薩曼甘省(Samangan)的廚師哈薩姆·穆莫拉德(Hesamuddin Mohmorad)堅持一定要從老家背過來一口鋁製的大鍋。用此鍋做成的飯看上去很像新疆的羊肉抓飯,但哈薩姆很強調其中的不同:大米用的是巴基斯坦米,是粒粒分明而不發黏。烹製的時候,羊腿肉、胡蘿蔔、葡萄乾和米飯是層層加入,裝盤的時候也是分層撒入盤中,賣相更加清爽利落。大鍋做出來的飯總是很香。哈薩姆一天起碼要做三大鍋,賣出將近500份抓飯。還有一種主食也很有特點,按照波斯語音譯成“肉末饅頭”,其實是薄皮包着肉餡蒸,上面再放酸奶和燉爛的小黃豆。如果對用酸奶來調味食物的方式感興趣,還可以試試一道“伯洛尼茄子”(Borani Banjan),同樣澆了一勺自制的酸奶。假如更偏“中國胃”,那就來一道“鍋仔牛肉”,裏面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香料,而是以番茄和洋蔥,做出了熟悉的燉肉味道。

經過疫情的洗牌,阿里亞娜成爲全城唯一的一家阿富汗餐廳。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來自阿富汗的運動員還專門來此喫飯,也可說明餐廳口味的地道。
03 高加索地區
阿塞拜疆
在義烏,寫着土耳其菜的餐廳,往往不只有土耳其菜。打聽一下老闆的背景,方能找到餐廳的獨特之處。疫情後才正式營業的藏紅花園西餐廳(Saffron Garden)就以土耳其菜爲招牌,其實老闆阿立葉·諾蘭(Aliyev Nurlan)是阿塞拜疆人,更應該試試這裏的阿塞拜疆菜以及高加索地區的料理。
典型的阿塞拜疆菜比如一道“混合烤爾瑪”(Sadj)。其實中文菜單翻譯成“烤”並不準確,它是將嫩羊肉放在油裏來煎,同時搭配蔬菜。喫的時候要蘸一種酸酸甜甜的甜椒粉(Sumak)。還有一道湯餃(Dushbara)更是阿塞拜疆的家常菜。阿立葉介紹,阿塞拜疆的每位女性都會做,相互比拼的是誰能把餃子包得最小。小餃子裏包的是牛肉或者羊肉餡兒,湯則是用羊骨熬成的清湯,傳統做法並不會撇掉油脂,所以冷一些的話就稍顯油膩。相比之下,格魯吉亞的紅燴牛肉湯(Kharcho)可能更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它是用牛肉和番茄燉制而成,還要放一些米飯粒。讓這道湯別具一格的是裏面一種叫Khmeli Suneli的格魯吉亞綜合調味料,包含羅勒、月桂葉、蒔蘿等多種香料成分。再加上辣椒粉,這道湯酸辣開胃。

一碗湯下肚後,一定要嚐嚐“卡恰普利”(Khachapuri),一種填充了芝士和雞蛋的烤餅。親眼看到師傅來做卡恰普利才知道用料多麼實在——芝士要填充兩遍,不僅烤餅的凹陷部分有芝士,餅坯裏也都被芝士填滿。剛烤出來的卡恰普利,雞蛋還是七分熟的半凝固狀態,看起來非常讓人有食慾。卡恰普利是一道在格魯吉亞很受歡迎的主食,它的價格甚至被用來監控格魯吉亞通貨膨脹的狀況。

04 非洲
絲娜餐廳(Sinai Restaurant)是義烏最大的一家非洲餐廳,去年剛剛開業。老闆之一的太陽(Tania)告訴我,原來非洲人有經營小館子,或者在社區裏開家庭廚房,涉及的菜餚就不如絲娜這樣全面。太陽來自喀麥隆,2013年來義烏是作爲國際學校的外教,後來發現商機,全心從事外貿生意。另外三位合夥人分別來自尼日爾、加納和馬裏。餐廳的菜餚覆蓋中非、西非和東非,還有一部分是北非阿拉伯風格的食物。

在中西非,人們的主食不是米飯,也不是大餅,而是名字有點可愛的“福福”(Fufu)。它是用木薯粉、玉米粉或者全麥麪粉混合熱水,揉成的熟麪糰。喫的時候用手掰下來一塊,來蘸旁邊的湯菜。太陽喜歡搭配一碗白湯(White Soup),這是一種尼日利亞的菜餚。當地普遍用發紅的棕櫚油來烹飪,而這道菜沒有用棕櫚油,顏色發白,因此得名“白湯”。裏面的主要食材是一種煙燻風乾過的鯰魚,很類似我們熟悉的煙燻臘味的口感。還有的食材就非常陌生了,比如南非“苦葉”(Bitter Leaves),它實際喫起來並不苦,因爲較苦的汁液都被擠了出去,人們更看重它對身體的好處。還有土豆葉子、木薯葉子都可以拿來入饌。“你對食物有許多固有的印象需要打破。”太陽對我說。他舉出的例子是“西紅柿炒雞蛋”,他在老家喫的和中國的完全不一樣,是那種切得很細碎的西紅柿和雞蛋混合在一起。“可是中國的也很好喫。”走出飲食的舒適區,時常也會收穫驚喜。
絲娜餐廳的飲料,由開在大廳的“雷鋒果汁”提供。這是一位中文名叫雷鋒的埃及年輕人在義烏經營的連鎖果汁店。雷鋒在短視頻平臺有兩萬多粉絲,他擅長用義烏話來演繹外國人在中國生活的段子。短視頻比果汁更有趣。

05 南亞
印度和尼泊爾
義烏的城北路是“印度餐廳一條街”,而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米特餐廳(Vatan Indian Restaurant)在2005年首先在這裏開店。老闆阿米特·拉瑪尼(Amit Ramani)和我回憶,2004年他先和父親在附近的曲苑小區的單元樓裏來做家庭廚房,生意很好,就決定有個正式的店面。城北路距離福田市場不到十分鐘的車程,街上又有不下五家酒店,客商喜歡聚集於此,也就成爲他們的開店首選。現在拉瑪尼全家在這條街上一共擁有兩家餐館和一間印度小超市(India Mart):除了米特外,寶葉印度餐廳(Little India)專營素食,即將開業的FBI(Food BeverageInn)主做酒水和印度小喫。

喫印度菜最好先搞清楚印度菜的靈魂——瑪莎拉(Masala)。義烏的印度餐廳都會有一道菜叫“瑪莎拉脆水球”(Dahi Puri),好像只有這道菜才叫瑪莎拉。其實瑪莎拉無處不在,它的真正意思是香料的組合。拉瑪尼帶我去他的印度小超市,就能看到燒羊肉、燉雞肉、炒飯,有適用於各種菜式的瑪莎拉調料包。“咖喱”(Curry)是英國人造出來的詞,而印度人做不同菜式會有對應的醬料名稱,每位廚師都有自己的瑪莎拉祕方。
如果對食物保持開放態度,拉瑪尼更推薦去試試印度人真正日常去喫的東西。比如一道小扁豆咖喱(Dal Tadka),它是全素的,再搭配一張印度麪粉烤餅(Plain Tandoori Roti)來蘸食。“全麥麪粉顏色黑,沒有普通麪粉做出來好看,但是更加健康。印度人覺得白天喫這樣一頓很好消化,腸胃也沒什麼負擔。”拉瑪尼一家來自印度北方,因此餐廳菜式更偏北方的口感,但這裏會補充一份“南方特殊食品”的菜單,全部都是主食。“瑪莎拉多莎餅”(Masala Dosa)就是其中最美味的一道,它是用米漿攤成又薄又脆的煎餅,裏面鋪上一層香料調味的綿軟土豆泥。我還在這裏發現了酸奶的種種用途——不僅薄荷葉酸奶醬是一種常見的蘸醬,印度烤雞的醃料中還必用到酸奶來幫助入味。而天熱的時候,他們佐餐也習慣有一杯酸奶汁,特別之處是裏面要加茴香籽,這種香料的味道稍微有些挑戰。

相比之下,鈮薩邇餐廳(Nepal Restaurant)的老闆娘許曼蘭十分了解中國客人的喜好。在衆多咖喱中,來一道添加了牛奶和黃油的“雞肉檸檬咖喱”是個最安全的選項。建議搭配的蒜香黃油粉餅熱量雖高,但香噴噴的味道難以拒絕。那道家家都有的“瑪莎拉脆水球”是許曼蘭按照中國人的口味精心改良過的,配了四種調料汁,瑪莎拉中還放入用面炸成的脆脆的顆粒以增加口感層次。
12年前,鈮薩邇餐廳原本開在城北路後面的小巷。也是許曼蘭會做生意,店鋪才越做越大,開到了主街之上。她的丈夫是尼泊爾人,早年在廣州的印度餐廳工作。而許曼蘭身爲潮州人,一定要堅持自己創業做生意,兩人結婚後便來到了義烏闖蕩。餐廳中也有一部分是尼泊爾菜,小喫爲主,比如各種餡料的餃子(Momo)。和中國餃子的區別,仍然是餡料裏會使用香料。
06 東亞
韓國
義烏的江南社區集中了韓國料理的餐廳。從南門街一直到經發大道,整個片區的主街和小巷裏都遍佈了韓國風格的館子。“韓國人有喜歡幽靜的特點。早年在貝村路和東洲花園一帶都有韓國人的生活區,慢慢他們又發現了這裏。”火石情正宗韓國料理的老闆李紅梅告訴我。這是一家在義烏有19年曆史的韓餐店。李紅梅是延邊的朝鮮族,2003年來到義烏。在她印象裏,上世紀90年代義烏就已經有韓國人的身影。她最早是在貝村路經營延邊小喫,來到江南社區後改成了受衆更廣的韓國料理。她感覺這些年韓國客商數量減少了許多,這一帶的韓國餐廳客人都以中國人爲主。

朝鮮族的烹飪和韓國料理有什麼區別?李紅梅說,一個是辣度,一個是甜度。朝鮮族的菜要更辣,韓國菜的醬料則因爲用了糖而辣度柔和。整體說來前者味重,後者清淡。韓國料理的典型菜,李紅梅首選自家的一道菜包肉——五花肉經過藥材和韓國大醬的慢燉,喫的時候,和辣白菜一起包裹進生菜葉中。這裏用的辣白菜只醃製不到三天,爽脆不酸,並不會掩蓋五花肉的本味。一份最普通的泡菜湯也是要精心處理,裏面的湯底用的是小魚和海帶來熬製的海鮮水,這樣也是爲了泡菜湯燒出來更加爽口。既然是延邊的朝鮮族來經營韓國料理,有的菜式依然具有東北色彩。鍋包肉也是招牌,李紅梅用的是蘋果醋,糖醋汁也就增添了一絲果香。還有一道辣白菜烤肉選用的是瀋陽的黃牛肉,黃牛肉並不是提前醃製,而是現點現拌,以保持肉質的新鮮和彈牙。

除了韓國料理的綜合店,這裏也有專營店。秀成炸醬麪就是一家10年老店。店主朱學龍和沈昌淑夫婦同樣是延邊的朝鮮族,之前在韓國經營炸醬麪館,後來隨兒子的外貿生意來到義烏。沈昌淑告訴我,她家炸醬麪的原料全部使用韓國進口,韓國老字號“獅子牌春醬”是做醬的關鍵。醬要每天上下午都各現炒一次,只用純瘦肉,肉多放,再加洋蔥。喫的時候並不是像老北京炸醬麪那樣要加各種菜碼,只單純享受肉醬拌麪的順滑。炸醬麪之外,海鮮麪也是特色。它有兩種,一種是拌麪,夫妻倆自創的醬汁來炒海鮮,再蓋在面上。它是華麗的滿滿一大盤,點上一份很適合社交媒體來傳播圖片。個人認爲還是海鮮湯麪更勝一籌。畢竟有雞骨架和魷魚、螃蟹、花蛤、鮑魚等海鮮熬出的濃湯打底,裏面還放了胡蘿蔔、洋蔥之類的蔬菜增加甘甜,十分鮮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