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獨自凝視“現在時”的不是文明,文明是能同時回望逝去的時間並在現在遠觀未來的文化景觀。西班牙,一個擁有50處聯合國世界遺產、僅世界遺產城市就有15座的國家,那些俯拾即是的“過去”幾乎已能穿透所有的物理空間,凝聚成被人作爲朝聖對象的教堂、城堡和宮殿。
沒有任何人能夠給西班牙下一個定義。這個曾經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的國度,總是在狂野、奔放、浪漫、燦爛的氣質之中不斷地編織交融,深入人心。腓尼基人、羅馬人、西哥特人、摩爾人兜兜轉轉,來了又走。委拉斯開茲、戈雅、畢加索、達利、米羅的名字響徹世界。熱情奔放、蘊含着神祕感傷的弗拉明戈是西班牙性格的映照,堂·吉訶德的騎士精神至今仍感染着走進文學世界的每一個人。
不過,無論是帶着高貴憂鬱氣質的呢喃,還是明媚陽光下的熱情似火的呼喊,都是西班牙式的敘事。這個文明交融,信仰激盪的國度,正因這份複雜的氣質,留給了人們無窮無盡的想象。
01. 文學故鄉
西班牙國寶級文學大師,現代文學的開山鼻祖塞萬提斯,出生在馬德里近郊的一座名爲阿爾卡拉的小城上。
塞萬提斯出生前,阿爾卡拉只是阿爾卡拉。每天的阿爾卡拉都像西班牙每一個小城一樣有着普通的生活日常:高高的房頂上站着送子鸛,夏日遲遲不落的太陽和石子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羣。直到塞萬提斯的出生,這裏便成爲孕育偉大作家的搖籃,每年四月戲劇節和簡樸的塞萬提斯故居都不忘提醒着人們,現代文學的征程從這裏開始。

西班牙歷史最古老公立大學之一的阿爾卡拉大學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每年國王頒發西班牙語文學世界最高榮譽“塞萬提斯獎”的所在地,多少西語文學大師從塞萬提斯處獲得了啓蒙,然後從這個獎臺走向了世界。
阿爾卡拉小城距離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乘坐輕軌僅需半個小時。要說馬德里,沒有哪一個歐洲的首都會像這裏一樣溫和又內斂。

1561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纔將首都從託萊多遷於此地。馬德里有許多的“最”都與自然有關:這裏是歐洲日照時間最長的首都,也是擁有樹木最多的城市,擁有世界上第一條林蔭道——林蔭大道在麗池公園,由皇家植物園和普拉多博物館組成。這個區域也被稱爲“陽光景觀”,是歐洲首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文化景觀類街區,成爲西班牙第49個世界文化遺產。
到了啓蒙運動時期,尤其是卡洛斯三世時期,這裏發生了重要的城市變革。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功能與審美,都成爲衆多拉美城市的典範。更不用說在大航海時代,植物探險從這裏出發,那些科學寶藏至今仍保存在檔案館和皇家天文臺,讓馬德里成爲名副其實的藝術與科學融合的景觀之地。

普拉多國家博物館、索菲亞王后現代藝術中心和提森·波涅米薩博物館,三座博物館光是擁有國寶級的委拉斯開茲的《宮娥》和《格爾尼卡》就可令任何傲慢的城市噤聲。普拉多博物館約5000件繪畫和雕塑作品,生動地記載了西班牙數百年來藝術風格的演變發展,其中有800多幅現代藝術作品。從早期的佛蘭德與意大利藝術風格至20世紀的表現主義、流行藝術,充分展示了西方藝術史的演繹。

任何熟讀文學作品的讀者,都知道馬德里是作家出沒之地。市中心所有的酒吧裏,幾乎都可以尋覓到至少一位著名作家曾經在此或伏案或高談闊論的身影,尤其海明威,他早已成爲馬德里酒吧文化的代言人。不少初次造訪馬德里的遊客常常在各個酒吧和街頭小巷尋覓,只爲了觸碰一絲半縷的文學氣息。

馬德里擁有一個著名的文人區,位於市中心介於太陽門、格蘭大道和藝術大道之間。之所以被叫做文學街區(Barrio de las Letras) ,是因爲這裏曾是西班牙古典文學的黃金時代裏,多位偉大的文人在馬德里期間的居住地。到處都是塞萬提斯、維加、克維多、莫里納、貢戈拉等作家在這座城市生活過的痕跡。衆多拉丁美洲作家,如馬爾克斯、帕斯、富恩斯特,都曾有過馬德里居住史。
儘管與世界上衆多宜居城市相比,馬德里未必是棲居的首選。但馬德里的的確確是西語文學世界的故鄉。不過話又說回來,文學有真正的故鄉嗎?文學最好的故鄉恐怕從來都是異鄉。
02. 文明與藝術之光
巴塞羅那享譽世界,安東尼奧·高迪無疑是巴塞羅那驕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高迪設計,1882年着手施工的聖家大教堂,閃耀着西班牙建築史上的光華。高迪首次將對天國的仰望和調皮的想象力之間建立起一種精準的平衡,雖歷經百年,但時至今日,完工之日仍遙遙。人們戲謔稱這座教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工地”,這個戲謔中,飽含着人們對這座不受制於時間傑作的敬意。聖家堂、巴特羅之家、桂爾公園與米拉之家等共同構成了巴塞羅那著名的“高迪之路”。


人們抵達巴塞羅那,總會將“高迪之路”視作首要的拜訪之地,但高迪的作品並不止在巴塞羅那。距離巴塞羅那車程一個半小時的雷烏斯(Reus)是高迪的出生地,也是“高迪之路”的起點。老城廣場的高迪中心,有着珍貴的歷史檔案和仿真建築模型,金林廣場的聖佩雷大教堂是藝術家出生時的洗禮之地。位於坎塔布裏亞大區的現代主義小鎮科米亞斯(Comillas)有一座高迪奇想屋,獨特的設計不僅戲謔了棲居的空間,向日葵造型的釉面陶瓷和彩色瓷磚裝飾建築的外牆,更像一座現實版的“樂高城堡”,這是高迪爲數不多的不在加泰羅尼亞的設計作品。

巴塞羅那不能沒有高迪,但巴塞羅那卻不僅僅只有高迪。加泰羅尼亞音樂宮由高迪的老師: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蒙塔內所建造,那是一座綴滿玫瑰花的音樂聖殿,是世界上最精緻典雅的音樂廳之一,1997年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正是因爲這樣的文藝氣質,巴塞羅那走入了導演的視野。即便從未到訪過西班牙,只要熱愛電影,也能細數出諸多與這座城市有關的影視作品:《西班牙公寓》《香水》《潘神的迷宮》《關於我媽媽的一切》,其中最著名的當數伍迪·艾倫拍攝的《午夜巴塞羅那》。不過鮮爲人知的是,讓伍迪·艾倫一見傾心的並不只有巴塞羅那,而是阿斯圖裏亞斯的首府奧維耶多,那裏的前羅馬式風格教堂是《午夜巴塞羅那》電影中重要的取景地——這也許足以證明,雖然遊客們通常會對巴塞羅那一見傾心,但是西班牙的城市魅力絕不僅僅體現在巴塞羅那一處。

西班牙多元的文化造就了多樣化的城市景觀,大量的遺址也爲歷史題材與科幻劇提供了完美的取景地。在西班牙拍攝的電影數不勝數:韓劇《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在格拉納達取景;被稱爲西班牙版“唐頓莊園”的電視劇《浮華飯店》的拍攝地在桑坦德的馬格達萊納宮;《速度與激情》第六部一開篇,航拍視角下蔚藍大海和美麗的海岸線,位於加那利羣島中的特內裏費島;而《星球大戰前傳》取景塞維利亞的西班牙廣場。

僅《權力的遊戲》一部劇的拍攝地,就縱貫西班牙:塞維利亞王宮化身多恩的“流水花園”,龍石島位於巴斯克的貝爾梅奧(Bermeo),加泰羅尼亞小城貝薩盧(Besalú)與赫羅納(Girona)分別成爲高庭提利爾家族城堡和自由城邦布拉佛斯。世遺古城卡塞雷斯(Cáceres)再度在《權力的遊戲》前傳《龍之家族》中再度解鎖了君臨城的新場景。


走紅Netflix的西班牙爽劇《紙鈔屋》的故事背景是位於馬德里的西班牙皇家造幣廠,攝製組在實際拍攝時,選取了與造幣廠相似的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作爲拍攝地,還曾取景馬德里市中心的政府大樓。在2019年,Netflix甚至在馬德里郊區開設了其第一個歐洲製片中心——每年3000小時的日照、8000公里的海岸線、29萬公里的公路、優質的旅遊接待與餐飲服務,高性價比的消費,這是風景之外讓諸多導演青眼相加的原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爲這裏的藝術氣質。
尋找西班牙藝術氣質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逛藝術博物館。

除了馬德里的“藝術金三角”,翹鬍子達利的家鄉菲格拉斯,有一座達利博物館,由他本人設計,裏面收藏着他各個時期的作品;古根海姆博物館由著名建築師弗蘭克·蓋裏爲畢爾巴鄂城市量身定製,不僅成功扭轉了這座工業城市形象設計,還成爲當代藝術的一張海報。


畢加索出生於馬拉加,成長於拉科魯尼亞和巴塞羅那,在馬德里求學,如今在西班牙的許多城市都能找到他的故居與博物館。孕育了委拉斯開茲和牟利羅的塞維利亞,有古典靜謐的塞維利亞美術館,展陳着西班牙黃金時代的傳統作品。西班牙的第三大城市瓦倫西亞的現代藝術學院也是當代愛好者不能錯過的寶藏博物館,這裏是歐洲重要的藝術博物館之一,西班牙現代藝術史開端的重要人物雕塑家岡薩雷斯和皮納佐的作品就在這裏。


當現代主義浪潮席捲,西班牙的藝術家常常以出其不意的藝術語言體現出獨立與叛逆。但當他們面對潮流,卻從不時髦所禁錮,被潮流所左右。
也難怪有人說,藝術界的“瘋子”全都來自西班牙。

藉着文藝氣質回溯源頭,或許西班牙的一切藝術形式都源自北部坎塔布裏亞大區的阿爾塔米拉洞穴。這裏是世界上最爲重要的舊石器時代巖畫洞穴之一,距今約1.5萬~1.7萬年,一直延續至歐洲舊石器文化時期。這個深邃而曲折的洞穴長近300米,集中描繪了舊石器時代晚期馬格德林文化的150多幅壁畫,大多數是動物,此外還繪有人手和一些尚未破解的神祕符號。阿爾塔米拉洞穴被公認爲世界美術史上原始繪畫的代表佳作,被譽爲“史前的西斯廷教堂”。

站在阿爾塔米拉洞穴裏不由得讓人聯想,畢加索是不是來過?那幅對於受傷的野牛的藝術描繪,早已超越了“記錄”。人類在幾萬年前,就已經將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訴之畫筆,也正因此,西班牙學者普遍認爲,阿爾塔米拉洞穴的繪畫是對達爾文“早期人類沒有任何藝術見解”觀點的一次革命。
03. 黃金年代
如果說阿爾塔米拉洞穴的古人類是在混沌與黑暗中探索世界,那麼後世西班牙的航海家們把這種探索精神延伸到了浩瀚的大海中,他們成就了第一代日不落帝國。
塞維利亞的港口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一次次被返航輪船上的黃金和白銀的光芒所映襯和籠罩。美洲的“發現”讓這裏變爲佔據大半個歐洲、富得流油的帝國。塞維利亞的黃金塔和哥倫布之墓,迄今還在以旅遊景點的方式給人提供緬懷的場所。

塞維利亞是天主教和伊斯蘭教融合的城市典範,尤其是塞維利亞大教堂和吉拉達塔鐘樓這兩座建築,幾乎是兩教紛爭無意間留下的產物。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從公元8世紀開始統治塞維利亞,在500年的時間裏一次次地修改着這座城市的風貌,清真寺與天主教堂附近的鐘樓就成了西班牙歷史的物證。穆德哈爾風格的王宮也是塞維利亞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它的華貴和鋪張足以讓現在的西班牙王宮相形見絀。

每年的四月,塞維利亞就會成爲裙裾和鮮花的海洋,盛裝的人羣在街頭摩肩接踵,婦女們身着流蘇披肩配上頭頂大花隨着音樂翩翩起舞,一如中世紀某個熱鬧到要沸騰的劇場——儘管四月節上的舞蹈不是弗拉明戈,但塞維利亞也是弗拉明戈的誕生地之一,華麗、濃豔,充滿力量,滿含情感,是塞維利亞文化和歷史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在塞維利亞觀看一場地道的弗拉明戈表演,無疑是體驗西班牙文化的最好方式。

最後做個文學備註:塞維利亞還是歌劇《塞維利亞的理髮師》《費加羅的婚禮》故事講述地,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的創作地,也是讓暢銷書作家丹·布朗孕育出《達·芬奇密碼》的地方。
距離塞維利亞僅200多公里的格拉納達,完整地保留了一座阿拉伯人建造的王宮,它的被清空一度成了西班牙從摩爾人統治中獨立的標誌性事件——迄今孤獨地屹立在一座矮坡上。
不過,格拉納達的民族榮光屬於北部的阿斯圖裏亞斯,因爲那裏是西班牙唯一一片沒有被摩爾人征服過的土地。公元711年,阿拉伯軍隊一路橫掃伊比利亞半島,穆斯林的輕騎兵卻沒能翻過坎特布里亞山脈,阿斯圖裏亞斯屹立不倒,成爲西班牙民族不屈的象徵,拉開了此後西班牙天主教王族800年的光復運動的帷幕。

在歷史語境中的征服是文化語境下的融合,是催生出西班牙建築和藝術如此斑斕璀璨的直接原因。

讓我們回到古都託萊多。公元前192年,託萊多被羅馬人佔領。公元前527年,西哥特人統治西班牙後便定都於此。託萊多一度成爲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類文獻的翻譯中心,是西班牙紅衣大主教的駐地。雖然在政治上失去了首都地位,但在宗教上,託萊多一直牢霸核心地位——這個國家最爲重要的宗教活動,迄今仍在這裏舉行。

南部海濱城市馬拉加爲20世紀的世界輸出了一名聲譽最隆、最有成就的畫家畢加索。沒有任何人能夠抹去畢加索在最近200年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畢加索幫助現代藝術實現了從無道德區分的純審美主義向道德主義的轉變,完成了在骯髒的世界中重塑人性的崇高使命。且不論其他成就,僅《格爾尼卡》這一幅作品,畢加索就足以成爲反法西斯戰爭中最出彩的“藝術戰士”。

多元成就了西班牙人的文化自信,也造就了他們幽默詼諧的性格。《西班牙旅行筆記》曾寫道:“有時候,你會覺得西班牙人有點狡黠,可是卻絕不猥瑣,他們永遠不是那種被視之爲智慧的世故。他們驕傲,卻不是唯我獨尊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