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想想薩達姆的最後下場,普京雖是硬漢也會睡不安穩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悍然攻佔科威特全境。

1991年2月27日,科威特宣佈恢復獨立主權。

這就是“科威特戰爭”。

爲什麼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會發動這場侵略戰爭?

時間還是要回到1990年。

在那一年,一直夢想成爲中東霸主的伊拉克,日子越過越難受。原本堪稱富庶之國的伊拉克經歷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名堂沒打出一個,本國經濟卻被打得千瘡百孔,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美元,還欠了近800億美元的外債。這筆巨大的外債光在1989年就產生了35億美元的利息,伊拉克當時全國一年經常項目的盈餘才20億美元,一進一齣,這就意味着伊拉克只能靠借貸還錢,越還越借,越借越多,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而與糟糕的經濟情況相比,伊拉克在兩伊戰爭後軍事實力迅速崛起,全國原有的常備軍從20萬人一下子膨脹到了120萬人,並且擁有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號稱“中東第一軍事強國”。

可以想象,當一個村子裏唯一一個自己折騰的家徒四壁的窮光蛋擁有了最大口徑的獵槍,那麼和他相鄰的手無寸鐵的富人們會遭遇怎樣的命運。

被薩達姆獵槍瞄準的就是鄰居科威特。

科威特,海灣小國,國土面積不到1.8萬平方公里,富得流油,軍事力量卻弱得可憐,全國連警察加在一起的常備軍隊人數還不到2萬人,這在北邊的強鄰伊拉克眼裏簡直不值一哂。

更要命的是,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爲了維持戰爭物資供應四處舉債,其中科威特就是一個大債主,戰爭期間一共借給伊拉克的錢有150億美元之巨。

怎麼辦?

欠債不還肯定是說不通的。但如果說債主和自己是一家人,那就不用還了吧。一家人之間還分什麼你我。

於是乎,伊拉克打起了科威特的主意。

要想出兵,總得有個理由,就像街頭小混混打架一樣。當時伊拉克找了好幾條理由,什麼“我是爲阿拉伯世界打的,你們應該無償支持我”、“科威特違反歐佩克決定多產油”等等,大概和“你瞅啥?”、“瞅你咋地?”類似。

其中最有分量的一條,科威特自古就是伊拉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應該獨立。

科威特和伊拉克有着很深的淵源,兩個國家在歷史上多次處在同一個大帝國的控制下。7世紀時期,伊拉克和科威特都屬於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後來被奧斯曼帝國統治。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後,又都成了英國的“保護國”。1932年,伊拉克脫離英國獨立,科威特直到1961年才脫離英國。伊拉克一開始不承認,到了1963年,科威特向伊拉克付了一筆3000萬英鎊的鉅款,換得了伊拉克承認“科威特是一個獨立國家”,但一直沒有放棄對科威特部分領土的要求,主要是石油礦藏豐富的地區。雙方在此問題上多次會晤,由於伊拉克提出的條件特別苛刻,因此一直沒談攏。

在薩達姆心裏,所謂的談判就是給世界看的,故意談不攏。既然談不攏,那就得來硬的。

1990年8月2日凌晨1點,伊拉克突然向科威特邊境發動了全面進攻。

接下來的事就很簡單了。

在350輛坦克的引導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精銳師在空軍、海軍和兩棲特種部隊的配合下,如同潮水一般撲向了幾乎手無寸鐵的科威特,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就殺入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城,包圍了王宮,第二天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薩達姆·侯賽因宣佈,科威特從此併入伊拉克,成爲伊拉克的第19個省。

如果說,在此之前一直是薩達姆有紅運,接下來就開始倒黴了。

1990年8月2日當天,聯合國先後通過了11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並在第678號決議中規定,伊拉克最晚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必須無條件撤離科威特。同日,美國宣佈凍結伊拉克在美國的所有資產,並發動“沙漠盾牌”行動,兩支航母編隊進入戰鬥地區。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爲首的多國部隊開始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正式爆發。

1991年2月15日,已經根本無力打下去的伊拉克宣佈接受安理會第660號決議,有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但之後的“撤軍方案”被多國部隊拒絕。

1991年2月24日,多國部隊發起地面進攻,分五個方向攻入伊拉克,圍殲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1991年2月26日,在地面戰鬥僅僅持續了100個小時之後,伊拉克軍隊徹底崩潰,薩達姆宣佈無條件接受停火。

1991年2月27日,科威特宣佈恢復獨立主權。

薩達姆的黴運還沒有結束。

由於是美國這個“帶頭大哥”出兵打破了薩達姆的黃粱一夢,薩達姆對美國自然是恨到了極點,之後幾年一直對美國小動作不斷,更要暗殺老布什。這下可把頗有牛仔氣的小布什惹惱了,發動了第二次海灣戰爭,最終把薩達姆從地道中揪了出來,送上了絞刑架。

薩達姆發動的侵佔科威特的戰爭,和當前仍在進行的俄烏戰爭頗有幾分相似之處。

就像薩達姆以領土糾紛當做出兵藉口一樣,普京出兵烏克蘭,最能拿上臺面的說辭就是烏克蘭自古就屬於俄羅斯,克里米亞原本就是俄羅斯的,這也是很多俄粉支持俄羅斯的原因。

這其實和伊拉克與科威特的關係一樣,雖然之前大家生活在一起是一家人,但既然分家了就是兩家人,如果再拿之前的歷史說事,就是找茬找藉口了。

一場科威特戰爭,把伊拉克這個“中東第一軍事強國”打出了原形;同理,一場俄烏戰爭,也把俄羅斯這個“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打出了原形。

細說起來,科威特戰爭和俄烏戰爭還是有區別的。

在伊拉克進入科威特當天,聯合國安理會的投票結果是14:0.沒有一個國家對制裁伊拉克投反對票(也門缺席)。其中包括處處與美國唱對臺戲的蘇聯,立刻宣佈和美國在“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軍”這件事上達成共識。蘇聯後來在聯合國授權美國動武的議案中還投了贊成票。而且美國同日就把兩支航母編隊開進戰鬥地區,之後也是以美國爲首爲主的多國部隊把薩達姆趕回老家。

但烏克蘭就沒這麼幸運了。西方社會一開始是觀望,看看烏克蘭採取啥行動,還有的勸降,之後是擠牙膏般支援,到現在也沒放開武器使用限制,更遑論直接下場了。

這也好理解。就好比小流氓在街頭調戲婦女,路人大可以一擁上前給予指責,但要是黑幫殺人放火,估計人們都會躲得遠遠的。

好在烏克蘭扛了下來,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勝利的天平開始向烏克蘭傾斜。

現在到了普京日子難過的時候了。

想想薩達姆的最後現場,普京雖是硬漢也會睡不安穩。

說說法赫德親王。

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消息傳來後,科威特的王室立刻做出了去沙特避難的決定,但法赫德親王拒絕了這個要求,理由是“當國家遭遇危難的時候,必須有王室成員帶頭站出來抵抗!”

法赫德親王不顧家人的勸阻,驅車從王宮附近的家中趕向王宮,指揮親衛隊抵抗伊軍的進攻,而他的兩個兒子也放棄了逃跑,和父親一起投入了戰鬥。

由於出行匆忙,法赫德親王只帶了一把隨身的手槍和五發子彈,他和王宮親衛隊戰鬥到了最後一刻——他在射完最後一顆子彈後,被伊軍射中,倒在了王宮的樓梯扶手旁,據說臨死前還保持着射擊姿勢。他的兩個兒子也都在戰鬥中陣亡。

國家無論大小,總有真正的硬漢。

澤連斯基是,儘管他是“戲子”;普京其實不算,儘管他騎馬又騎熊。